今天分享的是:2025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
报告共计:39页
广西人工智能产业崛起:立足本土优势 打造面向东盟的创新高地
人工智能浪潮正深刻重塑全球发展格局,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广西近年来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在人工智能产业赛道上加速奔跑,形成了政策引领、基建支撑、应用深化、东盟联动的特色发展路径,成为区域人工智能创新的重要增长极。
政策生态持续优化,为产业发展“搭框架”
近年来,广西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的人工智能发展支撑体系。从省级层面的“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到各地市针对性的产业规划,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政策矩阵。例如,明确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的目标,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打造百个标志性智能产品和典型应用场景。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广西通过成立专项工作专班,统筹全区资源,首创“双飞地”协同体系,以“研发在前沿城市、集成在广西、应用在东盟”的模式整合创新要素。同时,设立专项资金,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创业资金等支持,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和成果转化,让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
基础设施筑牢根基,算力数据“强支撑”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广西已构建起以算力网络为核心,融合通信枢纽和数据资源的支撑体系。南宁的算力中心部署规模达5000PFlops,利用率超75%,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强大算力支持;以桂林—柳州—南宁—钦州为中轴的算力网络体系,形成“同城1毫秒、全区5毫秒”的超低时延圈,让算力服务触手可及。
数据资源方面,广西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汇聚近94亿条数据,覆盖全区87个部门和14个地市,为AI应用提供丰富“原料”。面向东盟的多语种语料库已达36TB,支撑多语种AI产品研发,而国际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包括12条通达东盟的陆地光缆和即将投运的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让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数据传输的“最短路径”枢纽。
创新应用多点开花,“AI+”融入千行百业
从制造业车间到田间地头,从医院诊室到跨境物流,人工智能在广西的应用已从单点尝试迈向产业生态。在制造业领域,上汽通用五菱、玉柴机器等企业入选国家级卓越级智能工厂,通过“黑灯工厂”“无人装载机”等技术,实现生产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全区已培育数百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人工智能产品和典型场景不断涌现。
民生领域,AI技术正带来普惠变革。广西妇幼保健院的全光网项目成为全国医疗行业标杆,柳州市工人医院的AI患者随访系统斩获全国奖项,让智慧医疗惠及更多群众。教育领域的“桂教通”平台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刘三姐数字人”成为文旅推荐官,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览服务,让AI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农业方面,“智慧果园”通过无人机植保和AI分选提升效率,水稻无人农场每亩节约成本约150元,“土谛AI”等产品为农民提供全链条农事指导,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面向东盟深化合作,构建跨境协同“新格局”
依托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广西正成为区域人工智能合作的关键纽带。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已签约40个重点项目,吸引16家东盟企业入驻,投资额近80亿元。与老挝共建的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首个此类平台,为技术普惠树立标杆。
在产业协同方面,北部湾港与越南海防港的数据互通让船舶滞港时间缩短40%,中越边境的AI物流分拣中心日均处理跨境包裹超20万件。东盟小语种语料库建设持续推进,已启动老挝、泰国等国主权模型训练,助力多语种AI技术落地。这些合作不仅推动技术应用,更促进产业链协同,让人工智能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新桥梁。
集聚发展态势显现,未来潜力“可期待”
产业集聚效应正加速形成。南宁·中关村聚集2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柳州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形成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全区规上企业达262家,润建股份、捷佳润等领军企业崭露头角。2025年一季度,新签约的“人工智能+”项目投资达190亿元,服务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产量同比大幅增长,显示出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未来,广西将继续立足自身优势,深化与东盟的技术合作和市场联动,推动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农业、文旅等领域的深度应用,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让技术创新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合作注入新活力。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9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