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弋
本报通讯员 付少根
“这套设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成瘾场景,同步运用经颅磁刺激调节多巴胺分泌,比传统疗法精准度提升了40%。”日前,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新建的物质依赖门诊诊疗室,主任医师周德怡正在仔细校准新型VR经颅磁治疗仪。据了解,作为省句东强制隔离戒毒所与地方共建的三级门诊体系核心成员,他参与设计的治疗方案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体系构建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
“我们将司法网格与医疗网络深度融合,确保将戒治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7月3日,该所与无锡市司法局、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签署三方共建协议,正式启动覆盖无锡市、县、乡三级物质依赖门诊服务体系。省句东戒毒所所长郭群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医疗机构与司法行政机关深度协作,努力破解涉毒精神异常人员看病难、管控难、康复难的现实难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根据三方共建协议,医疗机构负责核心诊疗与隐私保护,司法行政机关承担排摸建档、全程陪诊与跟踪回访,省句东戒毒所提供戒治技术支持与专业培训。在市级层面,依托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核心门诊,配备专业病床、全套成瘾诊疗设备及远程会诊系统;在县级层面,在江阴市第三人民医院、宜兴市第五人民医院建立分点,配置观察床位;在乡镇层面,依托全市75个基层司法所设立预约服务站,配备智能终端,实现“刷脸挂号”与电子病历共享。
“红色代表高风险,需要每周随访;绿色代表稳定,每月跟踪一次即可……”在宜兴市司法局宜城司法所,专职社工张琍向记者展示“五色预警”管理系统,她表示,该系统通过整合公安、民政、医疗等多部门数据,实现了风险动态评估。
技术赋能
从传统干预到智慧戒治
在江阴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徐浩正在为首位预约患者——因长期滥用合成大麻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吴某制定诊疗方案。根据前期研究方案,团队决定采用“药物替代+认知行为疗法”的组合方案。省句东戒毒所医疗康复中心民警表示:“我们根据医生开具的药物,配合VR厌恶疗法和心理辅导,可进一步缩短戒断反应周期。”
针对处方药滥用的问题,门诊创新“阶梯递减法”——通过生物反馈监测,逐步减少咪达唑仑、氯硝西泮等药物用量,同步开展正念认知训练。宜兴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易峰表示:“这种疗法已在宜兴试点,患者依从性提升达65%。”
与此同时,省句东戒毒所积极联合江苏大学研发“阅读疗法”项目,根据患者的个人“复吸情绪陷阱”推荐不同的书方目录。如,为因童年创伤引起心理焦虑而诱发毒品渴望的人员推荐《伯恩斯新情绪疗法》《每颗心都有病》《自我重塑》《对抗焦虑》等。同时配合VR场景模拟,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毒品渴求”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帮助祛除心瘾。
服务升级
从基础诊疗到全程关怀
“我们为每位患者建立‘一人一策’的电子档案,详细记录生理指标、心理测评、戒治及心理咨询情况等。”在宜兴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诊室,39岁的蒋某正在进行首次心理评估。作为后续照管对象,她将接受为期3个月、每周两次的认知治疗。省句东戒毒所派驻无锡市司法局后续照管站副站长王东辉告诉记者,档案数据将通过区块链技术加密存储,确保跨部门共享安全。
为解决特殊人群的就医负担,门诊建立了“个人医保为主、司法救助为辅”的费用保障机制。“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通过司法救助基金解决,确保实现‘应治尽治’。”无锡市司法局社区矫正管理局局长陆祥坊表示,目前他们已为参与治疗的患者落实救助资金。
长效规划
从实践探索到标准输出
“我们计划在年内完成全市各基层司法所预约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并建立智能预警监测平台。”无锡市司法局副局长李永军向记者透露,下一步他们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配合医院制定《物质依赖门诊服务规范》,并将诊疗流程作为子项目纳入后续照管国家标准;开发基于AI算法的复吸预警模型,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建立成瘾医学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联合该市精神卫生中心,与高校合作开展相关人才培养工作。这套创新体系的实践,将为涉毒群体戒治提供新范式。
“过去患者要辗转多地就医,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戒治诊疗。”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殷崎涛表示,门诊建立后,已有不少人进行预约。同时,无锡市司法局也已在后续照管对象、社区矫正对象中开展深度排摸,推进落实门诊治疗。这套刚建成的三级服务体系,将以专业力量为支点,为涉毒人群托起回归社会的希望。正在接受治疗的李某向记者表示:“这里的医生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让我看到了重新做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