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形机器人价格普遍在30万元左右,工业款甚至高达百万元,但量产和技术突破正在加速降价进程,预计普及时间表如下:核心时间节点与降价趋势,2025年量产启动:多家企业(如上海开普勒)已实现千台级量产产线搭建,通过工艺革新将关节模组成本降低50%,整机价格进入百万元以内区间。政策明确将人形机器人列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工信部计划2025年突破关键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
2030年成本降至20万内:专家预测,随着产业链成熟(如国产电机、减速器占比全球38%)和规模化生产,成本将降至20万元以下。“灵巧手”等高阶功能可能作为选配加价模块(类似智能手机配置策略)。2035年迈向10万级普及;市场规模预计达3000亿元,规模化生产摊薄硬件成本(如钛合金骨架、传感器),价格有望降至普通家用车水平(10-15万元)。全球竞争加速(如特斯拉、Figure AI规划年产10万台),进一步驱动成本下行。
普及面临的关键瓶颈,技术成熟度:当前AI对动态环境理解能力薄弱(如卡在门框、摔倒),运动控制“丝滑度”仅达国外80%,煎鸡蛋等复杂任务需5年以上突破。应用场景局限:工业场景(巡检、危险作业)已实用化,但家庭场景需解决安全隐私、情感交互等伦理问题。性价比门槛:当前30万元售价相当于10年保姆费用,需降至日使用成本百元内才具吸引力。
普及路径与条件
阶段预期时间价格区间普及前提
工业领域普及 2025-2027年 50万-100万元 政策驱动+特种场景验证
高收入家庭试水 2030年左右 15万-20万元 AI决策能力提升+成本优化
大众家庭普及 2035年后 ≤10万元 供应链完全成熟+AI具身智能突破
若技术迭代速度符合预期,2030年后人形机器人将逐步进入高收入家庭,2035年或迎来普通家庭普及潮,但需同时突破成本、AI灵活性及社会接受度三重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