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的智能化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环节。传统配电控制模式在故障响应、负荷调控、成本控制上的短板,已难以满足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高要求。4G/5G 物联网技术通过 4G/5G RTU 与物联网卡,重构配电远程控制系统的技术架构,推动配电网管理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防控” 转型。
随着用电需求多元化(如新能源接入、电动汽车充电),配电网的复杂性与管控难度大幅提升:
- 供电可靠性与用户期待的差距:用户对停电时长的容忍度从 “小时级” 降至 “分钟级”,但传统配电控制的故障处理效率难以匹配。某调研显示,70% 的用户因停电体验差对供电企业满意度低。
- 新能源接入的挑战:分布式光伏、风电的波动性导致配电网电压波动加剧,传统人工调节难以实时响应,某台区因光伏出力骤增导致电压越限,烧毁 20 台居民电器。
- 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电网企业推进 “数字孪生”“源网荷储” 协同,需配电设备的实时数据支撑,传统人工抄表、纸质记录的模式已成为数据壁垒。
系统构建 “端 - 网 - 云” 三层协同体系,实现全链条智能化:
- 终端层:4G/5G RTU 的感知与执行:作为配电设备的 “智能接口”,支持模拟量(电压、电流)、数字量(开关状态)接入,具备遥控、遥测、遥信功能。工业级设计确保在 - 40℃~70℃、高湿(95% RH)环境稳定运行,适应户外、地下等多场景。
- 网络层:物联网卡的稳定传输:通过运营商物联网专用 APN 通道,实现 RTU 与云端的双向通信,数据传输速率≥2Mbps,满足实时监测与控制需求。在移动场景(如临时配电车),支持 4G/5G 无缝切换,确保数据不中断。
- 应用层:云端平台的智能决策:平台提供设备监控、故障诊断、负荷预测、线损分析等功能,支持与调度系统、营销系统对接。某电网公司通过该平台,实现 10000 台配电设备的集中管控,运维效率提升 60%。
- 提升供电可靠性:故障处理时间从 8 小时缩至 1.5 小时,用户停电时长下降 70% 以上,某城市应用后,供电可靠性指标(SAIDI)从 15 小时 / 户・年降至 3.2 小时 / 户・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降低运维成本:远程巡检替代 80% 的人工现场巡检,年度运维成本减少 50%~60%,某中型城市配电网年节省开支超 1000 万元。
- 优化能源效率:通过负荷动态调控与线损分析,线损率降低 2-3 个百分点,某城市年节电超 1000 万度,相当于减少 6000 吨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