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导:北京时间 2025 年 7 月 27 日 18 时 03 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 05 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中国星网 “国网”(GW)星座组网建设进入新阶段。
此次发射是长征六号改火箭的第 14 次飞行,也是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高密度发射的重要里程碑。
星座布局与技术突破
国网(GW)星座是我国首个空天一体 6G 互联网计划,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规划发射 12992 颗卫星,分为 GW-A59(500 公里以下极低轨道,6080 颗)和 GW-A2(1145 公里近地轨道,6912 颗)两个子星座,形成全球无缝覆盖的高速通信网络。
截至目前,GW 星座已完成多批次发射,累计在轨卫星超 50 颗,预计 2025 年底前完成首期 3000 颗卫星部署,基本覆盖北纬 60° 以南区域。
此次发射的 05 组卫星采用Ka 频段载荷和激光星间链路技术,单星通信带宽达千兆级,卫星间数据传输速率突破 Tbps 级,通信延迟低至毫秒级别。
这一技术使 GW 星座具备 “天地一体、高低轨协同” 能力,可实现 4K 视频实时传输、物联网设备高密度接入等复杂场景应用。
例如,2025 年 6 月发射的 GW 星座 04 组卫星已完成首次高低轨 4K 视频传输测试,延时仅 38ms,验证了星座的实战化能力。
工程实施与产业协同
火箭技术创新
长征六号改火箭是我国新一代固液捆绑中型运载火箭,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 6.5 吨,支持单星、多星的串联、并联、堆叠等多样化发射模式。
其采用的模块化设计和快速集成能力,使单次发射成本降低 30% 以上,为 GW 星座的高频次发射提供了坚实保障。
例如,该火箭曾以 “一箭 18 星” 方式成功发射千帆星座组网卫星,验证了高密度发射的可靠性。
产业链国产化
我国已建成智慧卫星工厂,实现卫星批量制造。例如,格思航天的 G60 卫星数字工厂年产能达 300 颗卫星,采用脉动式生产线和自动化检测技术,单星研制周期缩短至 3 个月。
同时,卫星关键部件如相控阵天线、激光通信终端等已实现 100% 自主可控,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国际竞争与合作
面对 SpaceX 星链(已部署超 7000 颗卫星)的先发优势,我国采取 “国家队 + 商业航天” 双轨并进策略。
中国星网主导的 GW 星座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而上海垣信的千帆星座则以商业化模式推进,已完成 90 颗卫星发射,计划 2026 年在巴西、泰国等国家开展商业服务。
此外,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电信联盟(ITU)频谱资源申请,累计提交低轨卫星频率申请超 5 万颗,为未来全球通信网络布局奠定基础。
应用场景与战略价值
全球通信覆盖
低轨卫星互联网可解决地面网络难以覆盖的海洋、沙漠、山区等区域的通信问题。
例如,GW 星座建成后,将为远洋船舶、极地科考站提供百兆级宽带接入,支持远程医疗、高清视频会议等应用。
千帆星座则通过 “一箭 18 星” 技术,实现对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快速覆盖,助力 “数字丝绸之路” 建设。
应急通信保障
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中,低轨卫星可迅速搭建应急通信网络。
2023 年云南丽江电力通信测试中,低轨卫星成功支撑无地面基站环境下的电力巡检与应急指挥,验证了其在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
GW 星座的 “手机直连卫星” 功能预计 2026 年随主流手机商用,届时用户可在无信号区域通过普通手机拨打卫星电话、发送短信。
产业融合赋能
低轨卫星与 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催生新商业模式。
例如,银河航天的 “小蜘蛛网” 系统与 5G 专网结合,为偏远厂区提供百兆级工业互联网接入,支持智能设备实时数据回传和远程控制。
GW 星座还将与北斗导航系统协同,构建 “通导遥” 一体化服务,为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等领域提供全方位支持。
可持续发展与国际责任
我国在加速星座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太空环境治理。
例如,GW 星座卫星采用薄膜离轨帆技术,寿命结束后可通过展开 25 平方米的薄膜帆,利用大气阻力在 3 个月内坠入大气层烧毁,避免成为太空垃圾。
相比传统推力器离轨方案,该技术成本降低 90% 以上,已在 “金牛座纳星” 等试验卫星上成功验证。
此外,我国积极参与《外空条约》框架下的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太空碎片监测与减缓机制,为全球航天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此次发射标志着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进入 “快车道”。
未来,GW 星座将与千帆、鸿雁等星座协同发展,形成覆盖全球的空天信息网络,为 6G 时代的通信主权争夺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正如中国星网的规划,到 2035 年全面建成 “全球覆盖、无缝接入、安全可靠” 的卫星互联网,我国将在全球通信基础设施领域占据战略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