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隋雪 通讯员 祝姚玲 陈梦茜
剪病号服这种无奈操作,谁懂?
说起来,背后都是泪。
每一件被剪了的病号服,多多少少都承载着身上插着导管的小患儿接受治疗的痛苦记忆。
让人期待的是,一种特殊病号服的问世,有望为这种无奈操作画上句号,背后还有着超级温暖的故事。
患儿们身上插管子,衣服剪口子
真实原因令人无奈又心疼
好好的病号服,为什么要剪掉呢?
为了方便!
浙大儿院肿瘤外科护士长吕丹尼,作为这种特殊病号服的主要研发者之一,从事护理工作十几年来,已经目睹了很多类似的无奈。
她解释道,接受化疗的肿瘤患儿一般都要长期留置导管,这样方便把化疗药物、肠外营养、抗生素药物等输注体内。
长期置留的导管,极大免去了孩子一遍又一遍扎针穿刺的痛苦,也不可避免带来新的烦恼:除了定期输注药物,本身还要定期维护,包括冲管、换药等,还要做影像学检查,以确保导管通畅,操作非常频繁,也会有肉体上的不适。
也正因为操作频繁,病号服需要一再脱去、撩起,有时没有整理到位,还可能在冲管、换药等过程中掉落、摩擦,导致导管移位,不仅让患儿感到疼痛,有时还需要重新置管,增加痛苦。也因此,很多孩子在护士维护导管、输注药物的时候,都有抗拒心理,家人要像打仗一样,既要按住哭闹的孩子防止导管移位,又要配合护士完成治疗。
“为了方便操作,家长们很多都会选择把病号服剪了。”吕丹尼无奈地表示。
医院供图
碰巧来了一位患儿,家族开有服装厂
医护团队和患儿家属联手搞起发明
去年冬天,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肿瘤外科病房住进了一位5岁小病人行行(化名)。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地治病,他的病号服也被妈妈剪破了,大冷的天,肩膀还露出大大的口子。
假期,他16岁的表哥楷楷(化名)由妈妈带着来病房看他,看到表弟身上插着导管、衣服剪出破洞,内心感到很不是滋味:弟弟还这么小,就要受这么多苦……
“有没有病号服,是不用剪破洞的?”他提出了内心的疑问,被有心的妈妈听了进去,也成为一种灵感启发了吕丹尼护士长。
两人很快碰出火花:可以尝试为这些孩子定制特殊的服装,满足留置导管治病的需要。
楷楷妈妈兴奋地说:“我们家族就有开办服装厂的,要定制服装不是难事,就是这种特殊的病号服,要怎么设计才比较专业?”楷楷妈妈遇到的难题,正好是吕丹尼护士长团队所擅长的,他们对于哪里可能要埋置导管、哪里要设计开口,早已了然于胸。当即,她们一拍即合,决定共同设计这件暖心病号服。
最终,经过6个月的反复打磨,凝聚浙大儿院肿瘤外科医护团队智慧和家属灵感的“置管患儿专用病号服”问世了。
医院供图
这种特殊的病号服,一改以往的一体式或全封闭设计,袖口、领口及躯干部位都做了功能性开口。
当患儿需暴露导管穿刺部位或输液港植入区域时,不再需要脱去衣物、反复卷起衣袖,也就不再存在剪破病号服的需要了,不仅更加方便,也在隐私性、舒适性上有了提升。
医院供图
为了让其他患儿也能用上这种病号服,楷楷一家已经向浙大儿院肿瘤外科捐赠了200件“置管患儿病号服”。
肿瘤患儿家属楷楷(化名)向医院肿瘤外科捐赠200件病号服/医院供图
随着衣服到位,病房里的患儿们都换上了崭新的病号服。
“孩子穿上后不再因为维护不便而剧烈哭闹,穿着挺舒适,很实用!”一位患儿家长说。
医院供图
浙大儿院莫干山院区副院长、肿瘤外科主任王金湖表示,医护人员与病人家属联合搞发明,这在整个医疗界都还不多见,这既是科学研究,也是医学人文,同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吕丹尼透露,目前,这款“置管患儿专用病号服”已在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未来将在浙江省内面向儿科医院组织更多病号服的公益发放,还有望在更广范围得到普及,让全国各地患儿都能穿上这种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