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人类月球日”当天,安徽省科技馆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潘路,以“嫦娥奔月和祝融探火的那些事”为主题开展科普讲堂活动,带领观众穿越浩瀚星河,探寻深邃太空。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工程”。潘教授以月亮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为何悬于屋顶上,为何白白送银光,为何有时招摇有时藏、有时瘦来有时胖”三个“玉盘之问”讲解了月球与地球的一些相关小知识,并巧妙串联中国探月工程的宏伟实践和绕、落、回的“三步走”战略。她表示,中国探月工程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自首次登月后,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也逐步展开。2025年,“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冲破地球引力,开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潘教授随即引领观众聚焦火星,详细讲述了人类早期对火星的探索、“祝融探火”的壮举、下一个火星探测任务以及安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重大规划及成果。她指出,“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开展巡视探测,传回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与影像,为人类认知火星提供了关键支撑。
通过精彩纷呈的影像展示,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宇宙的神秘与浩瀚,激发无限遐思,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惊叹不已、倍感自豪。互动环节中,观众纷纷踊跃提问,与潘教授深入交流探讨,并参观了其带来的珍贵陨石样本。
迈向星辰大海的征程已然开启,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想。正如观众所言:“从月球到火星,再到太阳,中国人探索的脚步不曾停歇。我们期待更多新突破与新发现,也渴望常参与科普活动,汲取更多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