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望:数字文明时代出版的价值与使命

陈义望:数字文明时代出版的价值与使命

当敦煌藏经洞的遗书通过高光谱成像重现于世,当《永乐大典》的散佚篇章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虚拟合璧”,我们正见证着一个文明传承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个数字文明加速演进的时代,当算法开始撰写论文,当虚拟现实重构阅读体验,出版这项延续千年的文化事业,其本质价值是否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出版行业又将肩负怎样的历史使命?今天,我想从三个维度探讨数字文明时代出版的深层价值与核心使命。

01

出版的本质追问:

在数字狂潮中锚定价值坐标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记载了苏格拉底对文字的批判——苏格拉底借埃及神话中文字之神图特(Theuth)与法老塔穆斯(Thamus)的对话提出:“文字只会让人类灵魂遗忘。人们依赖文字记录,便不再努力记忆;他们将信任外在符号,而非内在回忆。”苏格拉底认为写作的弊端在于:虚假的智慧、被动接受、记忆惰性,换言之,苏格拉底认为这是文字和写作的原罪。但是今天,众所周知,数字技术带来的认知革命,远比文字的出现更为剧烈。我们不得不思考:当内容生产变得如此便捷,当信息知识的获取如此容易,出版的稀缺性价值是否还存在?如果存在,那在哪里呢?

这就要回归到出版是什么的元问题。出版从来不只是信息的搬运工,或者知识的堆砌匠。从孔子删述六经到张元济整理四部丛刊,从三千儒臣历时五年编成《永乐大典》到近三万名学者历时十五载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从来都不是知识信息的简单搬运和扩散,而是能使意识、观念、语言、构思、设计、表达得以物质化且远距离、隔时空传播的一种创造发明,是人类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留存集体记忆的基本方式。

在现在的数字文明时代依然如此,出版依然通过选择、翻译、编纂和传播,跨越时空,在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文字之间,搭建起沟通、认知、理解、学习的桥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也因此,出版的不变本质是选择和传播,选择、加工并建构,进而传播知识、科学、技术等先进优秀文化文明成果,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出版的永恒价值在于对知识的价值判断与体系建构。在信息过载的数字时代,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络中,这个价值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凸显。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出版业面临三个根本性挑战:

一是时间维度的消解危机:数字技术驱动的即时生产与传播机制正在颠覆传统出版的周期性规律,使得知识从创作到传播的时间链条被彻底重构,出版业赖以维系的沉淀与反思空间遭遇根本性挤压(古登堡印刷术时代,一本书的出版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这种“慢”特性,恰恰构成了思想的沉淀空间。);

二是权威体系的解构困境:数字传播生态中,自媒体内容的海量涌现与算法推荐机制的双重作用下,专业出版机构经过长时期努力构建的知识权威体系正在遭遇系统性挑战(当人人都能成为“出版人”的时候,专业出版的价值何在?);

三是认知深度的丧失风险:数字阅读场景下,碎片化内容消费模式与即时反馈机制正在持续消解人类深度思考的认知能力,传统出版所培育的系统性思维范式面临前所未有的解构危机(研究表明,纸质阅读时大脑的深度思考活跃度比数字阅读高出37%。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论断,在数字时代得到了新的印证。出版如何应对这种认知模式的转变?)。

这些挑战直指出版存在的哲学基础。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在数字文明时代,出版如何既为纷繁的信息洪流建立价值坐标,又在快速迭代的数字环境中守护思想的深度与厚度,更为人类文明的持续演进培育智慧的种子,进而坚守它的本质和意义?

02

出版的使命重构:

在虚实共生中重建文明秩序

数字文明不是对印刷文明的简单替代,而是一次认知范式的革命性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面对上述根本性挑战,出版需要完成三个维度的使命跃迁。这不仅关乎行业发展,更关乎人类文明进程。

一是从载体革命到认知革命。古登堡印刷术催生了现代科学体系,因为它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今天的数字技术同样在重塑我们的思维模式。出版不能止步于载体的数字化,更要关注数字媒介如何改变人类的认知结构。

英国历史学家古迪在《书写的力量》中指出,文字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今天,数字技术带来的认知革命更为深刻:增强现实技术正在改变我们对文本空间的感知,某种意义上,这是对我们空间认知的重构;超链接使阅读从线性走向网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时间认知意义上的转化;人机协同创作模糊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这必然带来主体认知的迁移……出版必须超越简单的载体转换,深入参与到这场认知革命之中,才有可能重新适应这个时代这种文明带来的大众需求和认知需要。

二是从内容供给到意义建构。在AI生成内容爆发的今天,出版的独特价值和竞争优势不再是内容生产能力,而是价值判断能力和系统性知识架构。一方面,我们需要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建立内容评价的“罗盘”,通过专业化的知识过滤机制,在混沌的信息洪流中确立可信赖的价值基准,这不仅是简单的优劣评判,更是建立知识合法性的认知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超越碎片化信息的表层拼贴,重建知识谱系的时空脉络。通过系统性的内容架构,将离散的数据点转化为具有历史纵深和文化厚度的认知图谱,恢复信息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内在关联。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专业领域日益细分的现代知识版图中,出版的独特价值还在于构建跨学科的认知拓扑网络。出版工作不仅可以实现不同知识模块的横向连接,更能促成经验性知识与价值性智慧的纵向贯通,最终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生态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在信息洪流中的各个孤岛之间架设桥梁。

三是从文化传承到文明对话。在人类文明面临数字化转型的今天,出版必须超越地域局限,构建跨文明的对话平台。这要求我们既要深植本土文化根脉,又要具备全球视野,在文明互鉴中找到新的文化生长点。

一方面,出版需要成为不同文明体系间的“意义转换器”,建立文明对话的“翻译”机制。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转译,更是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审美体系的深度互释。我们需要找到既能准确传达本义、又能被其他文化理解的出版表达方式,进而避免文明对话陷入“各说各话”困境。

另一方面,出版应当创造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文化交流场域,构建交流互鉴的“第三空间”。这个“第三空间”既不是简单的文化拼贴,也不是强势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不同文明元素碰撞融合后产生的新认知维度,既尊重文化差异,又促进创造性转化。

最后,出版要致力于发掘人类文明底层的情感共鸣和理性共识,培育跨文明理解的“共通感”。这需要超越表象差异,触及人性深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情感体验。这种“共通感”的培育,不是要消弭文化特色,而是要在差异中建立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

03

出版的未来可能:

在数字文明中创新价值路径

数字文明的网状结构决定了它的内在精神,其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互动、求真等特点,决定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传播规律:泛媒化、大众化、去中心化、无边界。数字文明时代的出版,大体呈现出智能化、平台化、数据化、音频化、交互性、O2O化IP化的发展趋势。

在数字文明的深层变革中,出版业正经历着从价值内核到存在形态根本性转变的产业革命。传统出版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正在被彻底解构。我们需要突破传统认知框架,以全新的思维重新定义出版的使命与价值,从三个维度重新构想出版的未来可能,创新价值路径。

一是从“内容传播”到“认知架构”的范式跃迁。传统出版以内容为核心,数字文明时代的出版则以认知场景建构为要义。这种转变包含三个层次:首先,知识呈现方式发生根本改变,线性排列的文字正在被多维立体的知识网络取代,阅读行为进化为沉浸式的认知体验。基于此,出版者需要掌握空间叙事能力,构建具有认知纵深的知识场域;其次,知识生产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正在消融,用户生成内容(UGC)与专业生产内容(PGC)的融合催生出新的知识生态,出版者要成为知识共创的引导者,而非单向输出的把控者;最后,知识价值标准发生深层演变,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出版的价值不在于信息传递的效率,而在于认知提升的效应。出版者需要建立新的价值评估体系,从“传播量”转向“认知增量”。

二是要驯服技术而非被技术驯服。在算法主导的时代,这是出版业面临的核心挑战,这需要创造性地建立新的技术伦理框架:首先是对抗算法异化的认知主权原则,出版者应当开发“反脆弱”的内容分发机制,通过刻意差异化手段,努力打破算法茧房,引导和维护受众的思维自主性。其次是超越注意力经济的时间管理策略,出版业需要重构时间维度,设计抵抗即时满足的阅读体验,在碎片化时代重建深度思考的模式方案。第三是技术服务于人的人文立场,出版创新应当把握分寸,保持必要的技术节制,再先进的技术手段,最终都要以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和知识收获为目的。

三是从文化传播到社会认知基础设施构建。这是出版业社会功能的战略性升级。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数字文明时代的出版业正在从文化传播者转型为社会认知基础设施的构建者。这一转变包含三重使命:首先是社会认知的调和功能,出版业应当成为不同知识体系间的“转换器”,促进专业知识与公共认知的良性互动,防范社会认知的碎片化与极端化;其次是多元共创的开放功能,通过系统性的内容架构和知识平台设计,出版业可以激活群体智慧,推动知识生产从精英主导转向多元共创;最后是文明演进的干预功能,出版业需要把好内容关、做好风向标、当好粘合剂,建立相关机制,通过对知识传播路径的主动设计,引导社会向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出版将不再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门类,而将成为塑造人类认知生态的基础性力量。数字文明时代,出版的使命和价值正在重新被定义,出版人既要有颠覆传统的勇气,又要有重构价值的智慧,更要有守护人文的定力。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需要以更大的想象力来重新构想出版的未来,以更深的洞察力来把握变革的方向,以更强的责任感来引领行业的发展。作为数字文明时代新一代的出版人,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变革的澎湃浪潮,又要守护文明传承的深沉底色;我们既要参与全球知识的激烈竞争,又要培育本土智慧的独特魅力;我们既要满足当下读者的即时需求,又要关照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这些不仅是出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更是我们应该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的贡献。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写道:“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睛。”数字文明时代,出版人要培养这样的新眼睛——既能看清技术发展的本质,又能洞察人文精神的永恒。在不确定中保持确定,在拥抱变化中拥抱未来!

本文为东方出版中心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陈义望在2025中国数字产业生态大会上的主题演讲。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特别声明:[陈义望:数字文明时代出版的价值与使命]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今日霍州系信息发布平台,霍州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不再是Pura80独享!Mate70等众多机型,喜提鸿蒙5.1(不再是我们)

据升级的用户反馈,Mate70系列升级至HarmonyOS 5.1后,目前尚未获得防窥、个性色卡(该功能由华为Pura80系列手机首发)等功能,但升级了多色温白平衡色彩还原技术,对多光源场景拍摄时色彩还原更…

不再是Pura80独享!Mate70等众多机型,喜提鸿蒙5.1(不再是我们)

深圳利豪捷工控|15寸光感显示器:为何成为租房党&学生党新宠(深圳市利豪捷工控有限公司)

这一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环境光线的强弱变化,并自动调整屏幕亮度与色温,确保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能提供最舒适的视觉体验。在办公领域,它能够提供清晰、舒适的视觉体验,帮助用户长时间保持高效工作状态;在教育领域,作为学生…

深圳利豪捷工控|15寸光感显示器:为何成为租房党&学生党新宠(深圳市利豪捷工控有限公司)

长相出众却被“感情风波”毁掉,30年后刘銮雄才为关之龄澄清(长相出众的人婚姻都好吗)

天底下就有这么离谱的事,美人关之琳,明明是天生的颜值担当,结果却被一桩荒唐的桃色新闻搞得名声尽毁。 当年观众喜欢她的清纯,也认可她的颜值。但她还是嫁了,结果半年婚姻烟消云散。 到头来,谁也没想到,一场荒唐的…

长相出众却被“感情风波”毁掉,30年后刘銮雄才为关之龄澄清(长相出众的人婚姻都好吗)

神威KAMUI冷却器LC-10210F3(冷威冷却器)

采用革命性的三级复合散热架构,其精密设计的铝制鳍片阵列如同武士铠甲般层层交叠,配合0.1mm铜质热管形成的毛细导热网络。专利的"逆重力"流体动力学设计使冷却液在任意安装角度下都能保持湍流状态,相较传统方案

神威KAMUI冷却器LC-10210F3(冷威冷却器)

石广智创作谈|寒香傲骨(石广智谈摄影公众号)

石广智的作品《寒香傲骨》拍摄于2025年的南京梅花山,其精湛的创意手法和技巧传递出梅花不惧风雪严寒、坚强不屈的傲骨精神。在摄影过程中,他始终在寻找一种超脱传统的视觉效果。尤其他多年深耕多重曝光的创作方式,使得…

石广智创作谈|寒香傲骨(石广智谈摄影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