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算力的价值,随着AI的爆发再次凸显,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而作为算力的核心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也随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被称为电力 “吞噬怪兽”。
这头“怪兽”,不仅对电力供应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其能耗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算力狂飙的今天,数据中心如何既满足AI对算力的需求,又实现绿色发展?
《算电协同——数据中心的能源挑战与应对》洞察报告
近日,施耐德电气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期间重磅发布《算电协同——数据中心的能源挑战与应对》洞察报告(简称“报告”),为数据中心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落地路径。
数据中心之问:算力激增与绿色电力如何共生?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趋势,带来了数据中心能耗、成本以及碳排放的不断攀升。据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网络运营专业委员会统计,2024年我国数据中心总耗电量已超166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预计到2025年,全国数据中心用电量将达到约2000亿千瓦时。
传统的数据中心主要依赖刚性的电力供应模式,较少考虑算力与电力之间的动态协同,这种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数据中心对高效、绿色、可靠运行的需求。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新型能源系统蓬勃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波动性催生了对灵活性资源的迫切需求,这恰好为智算中心的转型提供了破局机遇。
这就意味着,算力发展必须与电力资源绿色低碳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数据中心与绿色电力的深度融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文件也强调了算力与绿色电力一体化融合的重要性。
因此,“算电协同”成为数据中心建设新模式。通过深度融合算力与电力资源,实现了算电的高效协同与动态优化配置。这一理念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数据中心的高耗能问题,还能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施耐德电气在其发布的洞察报告中指出,算力与电力的协同,不仅关乎企业降本增效,更是支撑国家“双碳”战略与算力基础设施量级跃升的必然选择。
算电协同“困境”:电力需求、成本与碳排放的三重挑战尽管政策频出,但“算电协同”在实践中进展并不顺利。智算中心的快速扩张使数据中心能源管理困局凸显。一方面,电力需求呈指数级攀升,高密度散热成为技术瓶颈,碳排放压力持续加剧;另一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特征,反向对数据中心的灵活用能提出更高要求。
为了更深入的洞察行业现状,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调研117位数据中心管理者与专家,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数据中心能源管理普遍存在稳定性、成本控制和碳排放管理等多重挑战,这些挑战已形成从“生存”到“经营”再到“发展”的递进式压力体系。
例如,数据中心的高密度计算需求导致电力消耗巨大,同时也对供电稳定性提出了极高要求。据调研数据显示,93%的受访企业认为供电稳定性是关键痛点,主要受智算中心负载波动、可再生能源接入不稳定、柴发备电环评限制等叠加因素影响。
另外,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中电费占比高达57%,远超折旧、房租及人工费等其他成本。不断攀升的用电成本给数据中心的运营带来了沉重负担。调研报告中有85%的受访企业坦言具有成本压力。如何在满足用电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成为数据中心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同时,还有77%的受访企业面临碳排放管理挑战。2024年7月《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虽然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数据中心的碳排放管理也备受关注。但当前仍有63%的数据中心 PUE在1.2以上,高PUE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冲突。
三层创新架构: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绿色转型的破局之道面对数据中心的三大挑战,传统的能源使用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数据中心对高效、绿色、可靠运行的需求,只有通过贯通供电、配电、计算和制冷等全链路,实现全要素的灵活调配,才能推动电力系统与算力系统的深度协同,从而在能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碳排放之间实现平衡与共赢。因此,“算电协同”离不开能源与算力领域多方参与,也需要行业、企业等多方形成合力。施耐德电气“算电协同”三层架构
为此,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在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算电协同”三层架构,自下而上打通电力供给、算力负荷与协同机制,以推进算力资源与电力资源的深度融合。这一架构旨在通过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打破传统模式的局限,为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01 - 底层-电力供给基础设施:构建稳定电力基础
智算中心本身负载波动对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高。负载突增突减,智算AI集群计算与集群通讯模式导致智算中心功率不再是稳定负载;与此同时,大量可再生能源(如风电和光伏)受天气、季节影响会带来能源供应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电压和频率波动。施耐德电气强调引入多元新型能源,优化供给结构。通过水电、光伏、风电、储能、生物质能、核能等作为电网的必要辅助能源系统,在保障用电连续性的前提下,为数据中心提供稳定的电力基础。例如,施耐德电气的EcoStruxure架构能够整合多种能源形式,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管理。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数据中心可以实时监测和调整能源使用,确保供电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合理性。
02 - 中层-算力负荷:挖掘负载灵活性,实现资源优化
算力需求侧主导的算电协同,目前正在得到广泛重视。通过充分挖掘数据中心算力系统中蕴含的负荷灵活性,包括IT负载的灵活性挖掘和非IT负载的能效优化,以此来实现能源效率与电力成本的优化。施耐德电气强调充分挖掘负载灵活性,精准预测算力需求,并通过算力在数据中心内部、多个数据中心之间的算力时空腾挪,实现资源高效调配。例如,通过动态调整服务器GPU等IT设备的工作频率,使其与用电信号相匹配,实现算力需求与电力供给的平衡。
此外,施耐德电气的AI驱动的软件层优化技术,能够通过实时监测和调整,降低制冷冗余,实现按需供给,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例如:施耐德电气SmartCool末端空调节能解决方案助力某公司的数据中心节能改造,不仅帮助其实现了空调能耗下降15%,年度节省电费50万元等经济收益,还大大提高了其运营效率。
03 - 上层-算电协同机制:双向调节,实现高效协同优化
基于数字化手段建立算电双向调节的决策框架,综合算力、电力的特性及需求,兼顾算法效率、供应能力及成本,实现全局最优。目前还停留在科研阶段。虽然通过底层的一体化能源管控平台,以对算力需求及功耗的预测方式形成部分IT负载和非IT负载的灵活性调节,但真正要实现全局最优的智算中心精益管控,仍然离不开对算力需求的实时动态调节算法。
可以看出,“算电协同”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理念上的变革;不仅是数据中心行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其他高能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总结:
算电协同机制建设过程需要横跨能源领域和算力领域,全局最优的终极目标实现需要通过多方参与和合作,打通数据壁垒,让能源流和数据流无缝衔接。为此,施耐德电气通过提供硬件创新、软件赋能,以及咨询和改造服务,与数据中心客户和行业伙伴共同应对能源挑战、推动算电协同,助力数据中心从能源消耗者转型为稳定、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施耐德电气副总裁、中国及东亚区市场营销部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联席院长古月表示:“施耐德电气将充分发挥在能源管理与数据中心领域的技术专长,一同推动算电协同实践规模化落地,为AI产业发展和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数据中心从能源消耗者转型为稳定、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