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昔日马帮马脖子上的悠悠铃声,曾是连接各族群众、沟通边陲内外的重要纽带。如今,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新时代的“无形纽带”——5G网络信号,已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渠道。
昔日“通信靠吼,办事靠走”的闭塞生活,在“信息天路”贯通中一去不复返,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各族群众在共享数字时代红利中,共同编织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图景。
八条半村水上乐园
绝境架塔
填平信息鸿沟
在红河南岸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大部分基站建设施工区域都在丛林无人区,45度以上的陡坡是常态,脚下是湿滑的树根与嶙峋的岩石。由于施工建材车辆无法抵达,许多先进技术用不上,要想在边境线上做好通信基站建设并不是一件易事。
2022年,时任金平县铁塔公司总经理的徐建松带领团队在此拓荒。在GPS信号飘忽的情况下,常需翻越几个山头寻址,迷路成了家常便饭。异常环境下,重达数吨的塔材设备常靠人力肩扛手抬。
使用马匹运输塔材设备
金平县铁塔公司项目经理陈虎感慨道:“铁塔人建基站走的都是别人没走过的路。”施工团队常在深山搭起简易工棚,风雨无阻,就着发电机上微弱的灯光,用锄头和水磨钻人工挖掘基坑。当铁塔建设团队作业后在小店无法扫码支付时,“这里没信号”的无奈,更坚定了他们一定要抓紧建设,让信号覆盖边疆各个村寨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红河州分公司党委书记张期者坦言,许多边境基站静态投资回报期超50年,这笔账怎么算都是亏的。然而,让每一位边疆群众脱离“无网户”困境,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10年间,红河铁塔在电信普遍服务项目上已建成交付5G基站776个,金平、绿春、河口等边境县的抵边村委会实现5G全覆盖。
信号满格
民族村寨焕新颜
2024年1月,绿春县平河镇咪卡村民小组的历史翻开了新篇章——通信信号首次覆盖这个中越边境线上只有30户人家的小村庄,曾经“通信靠吼”的日子成为历史。
随着第九批电信普遍服务的开展,2023年11月,5G基站建设终于落地到这个小村庄。绿春县铁塔公司项目经理卢金光说:“基站站址选在村背后的一座山上,人迹罕至,山路崎岖,路要现挖,材料要人背,村民小组长带领当地村民和我们一起投入火热的建设中。”3个月后,30米高的三管塔拔地而起,咪卡村从2G时代一步跨入5G时代。
昆玉河铁路沿线的铁塔
“农闲刷手机,村子热闹了,村民也笑逐颜开。”绿春县铁塔公司总经理陆强黝黑的面庞上透露着无比的坚定,这位本地哈尼族汉子已扎根家乡基站建设7年,“看着我的家乡越变越好,老乡们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5G信号如春风化雨,催生边疆新业态。近日,一场“直播带货达人秀”脱贫经验分享活动在金平县金水河镇曼棚新寨村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媒体、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与当地“村播”面对面交流经验,为当地直播事业拓展新路径。曼棚新寨村村民以苗族为主,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通过“党支部+直播基地+农特产品供应链+网红带货”模式,帮助群众销售苗绣、民族服饰、蜂蜜、水果等,走出了一条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以前,橡胶产业是曼棚新寨村村民熊小刚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常常因橡胶市场价格波动导致收入不稳定。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她学习苗族刺绣,并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售卖自己的绣品。“现在通过刺绣,家庭收入增长了10%。”熊小刚说,她有了更多时间照顾家人,家庭收入也上了“双保险”。
熊小刚家收入结构的变化是金平县广大群众拓宽增收渠道的一个缩影。
10年来,得益于电信普遍服务的科学部署和通信基础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在红河州的广袤沃野,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各族群众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
共享增效
边疆动脉注动能
近年来,作为中越经贸大通道的河口口岸新联检大楼,年通关旅客量不断跃升。据红河铁塔项目经理彭帅介绍,通过室内分布系统与室外宏站结合,实现“一家建设,三家共享”,有效解决了运营商联检大楼周边无4G、5G信号及信号覆盖弱的问题。
河口口岸出入境客流量持续攀升
走进新联检大楼大厅,出入境人员通过自助通道快速通关,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对通关速度赞不绝口。导游徐云说:“平均每个旅游团通关时间较之前缩短了近10分钟,便捷高效,给许多游客留下了来到中国的第一个美好印象。”
“新联检大楼通过信息化提升改造项目建设,增强了海关监管效能,提升了旅客通行效率。相较之前,通关容量提升了5倍,口岸通关环境和通关效率实现飞跃式提升。”河口海关行邮二科科长初亮说。
今年年初,昆玉河铁路红河段迎来“信号革命”。作为泛亚铁路东线要道,其隧道占比高、施工时间窗口极短,每日仅有深夜23时至凌晨3时的施工“天窗期”。红河铁塔项目经理杨鹏描述说:“工人一晚需负重跋涉10多公里,所有工具进出隧道必须编号清点,一丝马虎都可能危及次日高铁安全。”
160余个深夜鏖战,红河铁塔人卡具画线、敷设线缆,在幽深隧道中点亮5G之光。据测算,昆玉河铁路5G覆盖项目落地后,每年能为190万人次、2920趟客运车次、750趟货运车次提供稳定、顺畅的5G移动通信服务,全面助力“路衍经济”产业群发展壮大。
距昆玉河铁路终点河口站8.5公里的八条半村,曾是闭塞山寨,如今已成为幸福村的典范。“八条半村地处偏远深山,以前交通闭塞、经济落后,随着全省启动边境幸福村建设,我们抓住机遇,依托百年滇越米轨文化,打造了特色乡村旅游综合体。”八条半村党支部书记林贵东表示,网络覆盖不足曾是制约村子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多亏建设了5G基站,确保了通信畅通。如今,村民们依托5G网络,不仅生活便利,还能通过网络销售特色农产品,带动全村经济腾飞。
“如果没有网络传播,不可能会有这么多人知道八条半这个边境小村,可以说是网络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八条半村村民小组长林贵生说。
铁路沿线网络覆盖后,不仅拓宽了各族群众的致富路,还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
社会治理
智慧体系促融合
铁塔基站在社会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边疆地区,红河铁塔将通信塔转化为“数字塔”,与应急、林草、水利等多个行业部门合作开展业务。
通过“5G+”分布式中高位监控,为平安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赋能边境防控,提升感知发现能力;在教育医疗领域,网络的覆盖让远程医疗、农村远程课程教育成为可能,使优质资源惠及边疆各族群众,提升幸福感与获得感。
金平县开展直播活动助农增收
从雨林中的负重攀登,到少数民族村落的直播镜头;从隧道内的深夜鏖战,到八条半村村民以信号满格实现幸福满格。红河铁塔充分发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队、主力军作用,推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落地,使5G网络如无形血脉,将红河州各族群众紧密相连。
昔日山间,马帮的寂寞铃声早已消散在风里;今朝大道,5G信号正以无声的激荡织就跨越红河的数字经纬。竹楼里、田埂上,欢歌愈发嘹亮,汉族、哈尼族、彝族、苗族、瑶族、傣族……各族儿女共唱的致富强音让交流的心意越贴越近,令交融的血脉愈流愈浓。这声音、这图景、这奔涌的活力,共同谱写成新时代红河的幸福交响曲。
作者:通讯员 陈俊 陈绍付
图片:红河州民族研究所提供
编辑: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