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盛宴与暗涌:机器人展区的冰火两重天
上海世博展览馆二层,宇树科技的拳击擂台被层层围观——50公斤的金属身躯一个扫腿将对手击倒,又在倒地瞬间自主爬起。而同一展区角落里,某厂商的人形机器人静置沙发上全程未通电,被观众调侃为“行为艺术展品”。这魔幻一幕,正是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分化的真实写照。
数据背后的行业真相:
规模空前的盛会: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亮相,创国内展会之最,但动态演示者不足30%;
商业化鸿沟显现:头部企业宇树、智元宣称 “年度营收剑指10亿”,二线厂商单月销量个位数;
融资分化加剧:2025年前5月行业融资超230亿元,90%流入宇树、智元等TOP3企业。
财经锐评:当资本狂热遭遇落地困境,“完美表演”成了厂商最后的遮羞布。
二、三大技术路线角力,谁能跑通商业闭环?
本届WAIC成为技术路线的比武场,三大阵营亮出杀手锏:
革命性突破深度解码:
智平方AlphaBot:凭借统一架构模型,1台机器人完成咖啡制作、货架码垛、架子鼓演奏等多任务切换,现场演示故障率为零;
擎朗双足机器人XMAN-F1:全球首发即投入实战,中央展区化身“爆米花店员”,双足爬坡能力破解服务场景终极痛点;
普罗宇宙机械臂:12秒完成4颗精密螺丝锁付,精度达0.02毫米,工业级柔性操作颠覆电子制造业。
产业信号:厂商集体告别炫技表演,傅利叶GR-3康复机器人、ABB自然语言教学工具等均直指刚需场景。
三、10亿营收画饼?解剖头部企业的生存密码
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在WAIC前夕高调宣称年度营收将破10亿,引发行业震动。深入分析发现两大支撑逻辑:
精准降本策略:
擎朗XMAN采用 “履带+轮式”混合底盘,比纯双足设计降本30%;
智平方自研GOVLA模型减少90%场景定制开发成本;
场景卡位战果:
智平方拿下晶能微电子半导体产线订单,8月启动规模化部署;
傅利叶 “智能康复港”整合30款设备,单套方案售价超500万,已落地20家三甲医院。
残酷现实警示:某腰部厂商展台负责人向笔者透露:“每卖出一台格斗机器人亏损40万,全靠融资续命”——行业 “幸存者偏差”愈演愈烈。
四、投资避险指南:聚焦三类“抗泡沫”标的
当资本泡沫逐渐显现,三类企业更可能穿越周期:
工业渗透型(如普罗宇宙)
精密装配技术获汽车电子厂商认证,订单可见性强;
设备单价控制在50万内,ROI回收期<18个月。
医疗刚需型(如傅利叶)
康复机器人纳入多地医保支付试点;
GR-3通过二类医疗器械认证,上市倒计时。
技术复用型(如智平方GOVLA架构)
模型可迁移至仓储物流、农业巡检等领域;
授权费模式创造持续现金流。
风险预警:警惕依赖政府补贴企业!某参展商展品贴满“XX重点项目”标签,但核心技术参数避而不谈。
五、终极拷问: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机器人?
WAIC现场暴露的深层矛盾引人深思:
成本与性能的悖论:双足机器人爬楼梯成本增加40%,但90%的服务场景无需此功能;
伦理红线迫近:情感交互机器人GR-3可模拟共情,但可能引发用户心理依赖;
人才断层危机:算法工程师年薪百万vs调试技师月薪8千,产业工人转型迫在眉睫。
财经结论:2025将是行业洗牌年,能实现 “单品毛利率>35%”的企业才有资格留在牌桌。
互动:你认为人形机器人最先在哪个场景盈利?
A工业制造 B家庭服务 C医疗康复 D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