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艺术精神穿越时空
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推出的“相无古今——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展(2025年7月8日-2026年10月31日),是一场以数字科技活化文化遗产的先锋尝试。展览通过前沿技术打破时空限制,让观众无需远行即可深度感受千年石窟艺术的精髓。在增强现实(AR)区,观众可通过交互设备“摘取”石碑文字、触发动态壁画,实现文物与虚拟元素的实时互动。在虚拟现实(VR)区,佩戴VR设备后,由“飞天”AI数字人引导,踏上“云海轻舟过万窟”的意象旅程。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碑刻、大足石刻立体造像全景等壮丽景色轮番登场,光影流动展现佛像的庄严与壁画的灵动,结束时回到现实世界,方感“如梦初醒”。
相无古今,“相”是什么?
“相”在梵语中是 Laksana,“相无古今”是禅宗的一句经典法语,意思是“相”本身并没有过去(古)和现在(今)的分别。“相”基础的含义是指事物显现出来的样子。如我们看到一朵花是红色的、圆形的,这些就是花的“相”。 引申为一切可以被感知、被认识、被言说的对象和现象,泛指我们所感受到的大千世界。更深一层,“相”指我们心识对所感知对象进行抽象、分类、概念化后形成的标签、名称和定义。如“美、丑、善、恶”。关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金刚经》) 是最著名的阐述。这里的“相”不仅指外境,更指我们的内心。我们常因追忆过去(古)而懊悔,或为担忧未来而焦虑,或执着于当下(今)而患得患失。所谓“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的实相(空性)就在当下的一事一物中显露。“相无古今”不仅仅是在说“相”没有时间属性,更深层的是在引导我们放下对时间相的执着,体悟当下心性的超越与空性,达到一种不滞于古今、自由无碍的觉悟境界。
来浙博,照见万“相”
我们如何把“相无古今”的觉悟转化为日常幸福感呢?那就来博物馆欣赏这万千具“相”吧!步入浙江省博物馆,仿佛踏入一条时间的暗河。青铜的冷冽、瓷器的温润、书画的墨韵、织物的华彩……一件件沉默的器物,跨越千年,在此刻聚首,无声地诉说着关于“相”的永恒命题。禅语“相无古今”如一道澄澈的灵光,穿透历史的尘埃,照亮我们与古人共通的凝视。
新石器时代粗粝的陶罐,其朴拙的纹饰是先民对天地最初的描摹,是生命初醒的“相”;良渚玉琮上精密的神人兽面,是沟通神明的密码,是信仰庄严的“相”;越王剑寒光凛冽,是权力与征伐的“相”;南宋龙泉青瓷如冰似玉,是士大夫清雅审美与自然造化的“相”;明清织锦上繁复的缠枝莲纹,是人间富贵与技艺极致的“相”。青铜器铭文是“语言的相”,古琴是“声音的相”。五代十国佛像诠释“诸相非相”......“相”既永恒,又无常。南宋龙泉青瓷的釉色变化照见了“相”的无常。千年静默形成的开片纹路恰似时间在器物表面凝固的呼吸。当你俯身透过低反玻璃细看文物身上的“万相”,那一刻古今在光影中重叠。
“褪去皮囊,人无非二百零六骨。穿上衣裳,可有一万八千相”。博物馆的万千华彩,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皮相”,记录着人类如何用智慧与情感,为冰冷的物质赋予温度、意义与故事。这份纯粹的美感体验,不受“古”与“今”标签的束缚,它是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
存敬畏,在万相中安住本心
面对浩瀚的历史遗存,面对“无常常在”的宇宙法则,博物馆无声地呼唤着一种敬畏之心。对造物之奇巧的敬畏,对先民智慧的敬畏,对时间伟力的敬畏。这份敬畏,让我们在面对这些“相”时,不敢轻慢,唯有屏息凝神,细细体味。这份敬畏,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自身感知力的培育。当你能够觉察到身边的鲜花、小草、落叶,一切细微之处,你都不会放过,心境便臻于那“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圆融之境:既能胸怀天地宇宙之辽阔,又能对一草一木心怀悲悯与珍视。
文字:赵梦蝶
图片:赵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