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多数人都将目光聚焦于DDR5逐渐成为新主流之际,DDR4却在退场前上演了一场价格“回光返照”的行情。从多家存储器大厂相继宣布DDR4DRAM的停产时间表开始,这一原本被视为即将退出舞台的旧世代产品,却意外吸引了大量终端客户的追单热情。这并非昙花一现的短期错配,而是供应链结构性变动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事实是,DDR4并未像过去某些技术标准一样,在新旧更替中快速边缘化。许多中小型企业、嵌入式设备厂商,甚至一些工业领域客户,受限于平台兼容性、资本开支预算和软硬件生态稳定性,难以在短期内完成DDR5的全面切换。也就是说,虽然DDR5在技术参数上更具优势,但其生态还未在所有市场环节完全落地。这使得DDR4在所谓“退出期”反而出现供需失衡,部分现货价格甚至一度超越DDR5。
这一轮涨价背后反映出的,并非单一市场行为,而是“市场未准备好、供应却已开始退场”的现实落差。当传统大厂的停产计划确定后,剩余DDR4产能逐渐被市场预期所重估,模组厂手握的现货及小批量订单议价能力水涨船高。客户一旦出现断链恐慌,势必加快下单节奏,反过来推动价格上涨,形成典型的“抢跑效应”。
这种价格走强不仅没有因为DDR5的推进而减弱,反而有延续至2025年底的可能。在2024年下半年以来,DDR4订单流向已开始从传统大厂外溢至二线供应商与新兴模组厂,这部分企业过去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如今却成为不少客户“最后的依靠”。其中,具备小批量快速供货能力、库存结构灵活的企业反而成为此次DDR4涨价潮中的最大受益者。
DLSM外汇从产业周期的角度来看,这种“技术生命周期尾端的高溢价”现象并不可持续。市场预期到了2026年第一季度起,随着DDR5渗透率提高、新平台成本下降,加之客户转型速度加快,DDR4的价格支撑将逐季减弱。这不仅意味着模组厂商需谨慎把握涨价节奏,更预示着未来库存管理和订单策略将成为影响盈利关键。
眼下的问题在于:对于仍依赖DDR4的客户而言,继续观望意味着价格风险可能进一步加剧,而贸然切换DDR5又可能带来技术和成本压力;对于供应端来说,是选择短期套利,还是布局DDR5才是更加长远的问题。这场看似简单的替代逻辑,实则牵涉产业链多个环节的重新定价与再平衡。
在DDR4真正退场前,这场价格博弈远未结束,赢家终将不是单靠运气或押注,而是在判断、库存、时机之间找到平衡的那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