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两年前,iFi出过一个具有“颠覆”意义的蓝牙耳挂——GO pod。它实在太全面了,插针可更换、充电仓容量大、推力巨大、音质有说服力,甚至充电仓内部还带个装饰灯增加逼格。总之这一切,让大部分烧友认为这款产品没有更新迭代的意义了,在旗舰蓝牙耳挂领域属于独树一帜的存在。但槽点也有,由于充电仓的体积较大,它携带确实没那么方便,并且小3K的定价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所以,定价更低、更轻量化的GO pod Air就来了。
开箱的时候,我误以为是送了个“收纳包”,结果仔细一看,这“收纳包”竟然是带充电接口的,拉链一开就破案了,原来iFi是直接把这种轻便的硬质帆布包加以“魔改”,内衬加装了覆盖绒面的磁吸母座,摆放方式和之前大不相同。既得到了更轻便的重量,又直接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容积。以往,在遇到比较长的私模耳机时,GO pod的肥皂盒造型充电仓可能会合不上盖子,但是GO pod Air就完全不存在这种问题,上下空间和左右距离很充足,能摆放各类耳塞。再就是这个尼龙帆布面的充电仓,在日常使用的时候可以更加“随意”,尽管少了些GO pod那样的仪式感,但换来了更加耐磨、实用的使用方案。
耳挂本体(吊舱)造型和GO pod一样,但外壳变成那种更有科技感的透黑色,能隐约看到内部的电路板,外壳表面布满了颗粒,拿取的时候更加防滑。同时,它的单边重量为10g,比GO pod要轻了2g,别小看这点重量,手可能感受不出来,但耳朵承受的压力会说话。另外GO pod Air依旧支持高清麦克风通话,在底部会看到麦克风区域。关于操作,正面那两块“七巧板”并不是按压操作,而是触控式,支持切歌、音量加减、呼出语音助手等操作。关于换插针的操作,和之前无异,耳挂处并不是“塑形”那种,而是特别柔软的,主要靠耳机来分担重量,柔软的耳挂则用于缓冲压力,同时后端吊舱卡在耳廓后方,以此来“稳定”佩戴。
实际上,很多人想要利用好手头的有线耳塞,来获得“无束缚”且“高音质”的使用方式,蓝牙耳挂就是唯一的方案。但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之一,是担心佩戴“臃肿”,或者就是戴不稳,毕竟谁都不想让自己宝贵的耳塞掉地上对吧?这里我也打个预防针,如果你的耳塞本身就容易打滑,比如采用内侧没啥弧度的亮金属外壳,或者耳塞本身就佩戴不够深入、卡不紧,则需要多加留意。
内部硬件有没有削弱?声音有没有降级?这是发烧友最关心的核心问题。首先GO pod Air的定价大概在小2K左右,在蓝牙耳挂这一块,它不仅仅是发烧,甚至仍然算是个旗舰级产品,而像LDAC/LHDC/aptX Adaptive多种高清蓝牙编码,24bit/96kHz蓝牙传输自然不会落下,并且“耳挂上的集成系统”也依旧到位,每侧均搭载分立处理的蓝牙传输、数模转换及功率放大模块、Cirrus Logic MasterHIFI 解码芯片、全平衡放大电路设计、以及自动阻抗检测及输出功率匹配,都代表着它的独特性。并且大家可以下载iFi Nexis这个App来调整5种滤波模式和进行其他操作。
GO pod的用户,一定深知它的声音是比大多数蓝牙耳挂要高不少级的,从动态和底噪控制这两点来看,就足矣碾压百分之九十多的同类产品。那个时候我就说过,它的推力堪比GO Blu,但底噪方面表现又异常的安静。把这两点能结合起来的厂商,到现在也很稀少。而到了GO pod Air这里,仍然还是老味道,底噪和抗干扰性处理的极好,我搭配一些高灵敏度旗舰耳塞也不会察觉到什么不干净的沙沙音、电流声等。而在动态上,这款新品相比GO pod有一个调音上的变化,GO pod是凶猛,GO pod Air则更加平缓些,但如果不去对比,它仍然算得上是蓝牙耳挂中,那种“开了高增益”的饱满声,比传统蓝牙耳挂的声音更加立体、能量感更强。有的时候,你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条“升级线”来用,例如我搭配米迦勒的时候,它的中高频竟然会被填充一些适当厚度,显得更具肉感,齿音也很反差的给压制了些,这都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升级。
说两个GO pod Air在听感上的核心优点。其一就是它的“频段粘连性”控制的很低很低,什么意思呢?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入门阶段的蓝牙耳挂,绝大多数都是那种容易分不清声音主次、层次感,容易把中低频粘在一块的那类。除了成本原因导致硬件不好,和厂商的调音也有关系。GO pod Air属于硬件优质,再加上精细化的调音加持的优等生,你能听出它的频段之间是互不干扰的,没有多余的染色或者杂音来产生羁绊……并且整个瞬态谈不上多快速吧,但也能在摇滚乐、电子乐这些快节奏曲目面前不至于拖沓。
第二点就是它的细节回放没有明显损耗,在不形成冷声风格的情况下,它的细节是足够凸显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和使用原线并搭配播放器没什么本质区别的高解析范儿。我猜大部分烧友到手以后会先和自己耳机的原线加播放器来个AB,那么你可能会感受到GO pod Air就跟那播放器一样,在保证高素质回放能力的同时,还可以给你带点杂食的调音修饰。而关于这个“调音修饰”,我认为最有帮助的是中频,不光是前面搭配米迦勒,后面我搭配唐族的天蓬时,GO pod Air也会将中频的轮廓变得更加圆润,厚度也会有一丁点提升,当然整个密度还是保持不变,并不是靠稀释密度来获得更加柔顺的听感。在低频上,也会连带着增持一些泛音,这点和老大哥GO pod其实挺像的。为了增加声音的气势感和整个动态,低频的增益是必要的,只不过不是增加量感,而是增加下潜深度和轻微的扩散。在高频上,基本上没有什么修饰,器乐音色以及刚性都是偏还原状态。
声音要聊的大概就这么多,更多的搭配案例就不再赘述了。对于是否推荐,你只需要了解自己的核心需求能不能对得上,我猜考虑这种发烧级蓝牙耳挂的用户,都有个相同的心路历程。比如:你不想出街携带太繁杂的前端设备,为了尽可能的保证耳机的音质,也曾考虑过小尾巴,或者蓝牙尾巴这类产品,但最终还是因为线材的束缚去考虑蓝牙耳挂,但是吧……蓝牙耳挂的声音品质普遍不如小尾巴,或者蓝牙尾巴,所以GO pod、GO pod Air这类发烧级蓝牙耳挂产品就是来弥补这块领域不足的。而今天的GO pod Air,它有着更香的性价比、更符合日常使用的设计,小2K的定价从实际使用效益来看,没什么不合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