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这句印在王浩工作笔记上的座右铭,恰是他十年从警生涯的生动注脚。作为海安市公安局科数大队技术骨干,这位苏州大学计算机硕士用代码编织平安网络,以数据搭建服务桥梁,将“科技警务”的种子播撒在海安大地,生长出累累硕果。
用专业锚定初心:
从数据实验室到警务一线的选择
当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纷纷涌向高薪互联网企业,追逐技术红利时,王浩却在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毅然决然地转向了警徽闪耀的方向,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警察工作不仅能运用所学技能,更能直接服务社会,守护群众的安全与利益。”王浩的话语朴实无华,没有豪言壮语,却深藏着对“科技护民”理念的坚定执着,这份信念源自他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从警十年间,王浩的初心毫不褪色,反而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单:他凭借计算机专业知识,在警务工作中不断创新,荣获公安部基层技术革新三等奖1项、省公安厅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南通市公安局奖项7项等众多荣誉。这些奖项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努力,将数据库原理用于犯罪数据分析系统,算法模型应用于预测警务热点区域,有效提升了破案效率和公共安全水平。例如,他开发的一套智能预警系统,帮助警方快速响应突发事件,成为警务工作的“加速器”,充分展现了科技在守护民生中的强大力量。
以数据回应期盼:
让技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数据治理就像在沙堆里淘金,既要有耐心筛掉杂质,更要能发现金子。”王浩常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过去几年,他带领团队啃下了数据治理这块“硬骨头”,建立起涵盖人口、治安、风险等领域的鲜活数据库,为后续应用筑牢根基。
在他看来,“好技术必须能解民忧”。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无犯罪记录证明办理慢”问题,他牵头研发的RPA机器人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办理——群众在“苏服办”提交申请后,机器人10分钟内即可完成数据调取、核查、文书生成等工作,较原来的3个工作日效率提升近40倍。截至目前,该系统已累计开具证明1.6万余份。
这种“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理念还延伸到更多领域。他推动建立的RPA机器人集群,像一支永不疲倦的服务队,随时响应各类警务需求。而矛盾纠纷预警模型推送的1684条线索、流动人口管理系统登记的7.8万名流动人口数据,则让基层治理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为实战锻造利器:
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的跨越
“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实战,必须能帮基层解决真问题。”这是王浩挂在嘴边的话。
去年,外地未成年人流窜至海安盗窃的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呈月递增,如何压缩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空间,精准、及时制止未成年人盗窃,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王浩整整一个月时间,像着了魔一样研究建立未成年人预防盗窃机制,开发未成年人盗窃预警程序,从海量数据筛选出高价值线索,将预警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变“事后案件侦办”为“事前案件预防”。
在铁路桥安全守护上,他研发的智能防撞击预警系统更是让工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过去需要民警上路“人工拦”的危险路段,现在通过“无感采集”技术实现24小时智能监管,既消除了人工值守的安全隐患,又将监管效率提升3倍以上。
从电信诈骗预警到行业场所管理,从流动人口服务到交通风险防控,王浩带领团队搭建的20余个实战模型,如同为基层民警配备了“智慧工具箱”。其中高危易被骗人群模型精准定位潜在受害者,流动人口管理模型实现动态服务,这些创新让警务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以传承延续创新:
让科技警务的种子生根发芽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才能走远。”王浩不仅自己深耕技术,更注重培养后备力量。
他牵头举办的“蓄能砺警·科技应用大赛”“数据建模大赛”,成了青年民警展示才华的舞台;6次数据赋能培训,让更多人掌握了数据应用的方法。如今,他带出来的团队已能独立完成复杂模型开发,形成了“创新不止一人”的良性循环。
王浩用数据串联起服务与实战,让科技警务真正落地生根。他研发的“任务管家”系统更是打破了警种间的数据壁垒,重构了70%以上的警务流程,这项获得南通市技战法创新大赛二等奖的成果,已开始在全国多个地区推广。
从数据实验室到警务一线,从代码编写到民生服务,王浩用12年时间证明:把专业理想融入时代需求,就能让技术绽放出守护民生的光芒。而那些由他推动的警务效率变革、服务升级,正持续书写着海安公安“科技赋能平安”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