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网络内容围绕“AIDAv2的国际化运营是否属实”“团队成员身份是否透明”等话题展开讨论。部分观点援引零散素材,进行了片面化演绎甚至失实猜测,造成了对项目的误解。
在此,我们希望就部分核心问题予以澄清,并提供可以自行查证的参考线索,以供所有关注AID生态的用户理性判断。
一、关于“身份存疑”的言论,实为推测大于事实
有关“CEO身份成谜”“国际演讲者是演员”等论断,目前未见有任何基于实质证据的材料支持。这类说法多数以“听说”“看起来不像”为出发点,缺乏时间、地点、来源等基本信息,仅通过情绪化描述制造戏剧化氛围,其指向多为对项目整体形象的模糊抹黑。
实际上,AIDAv2的全球业务负责人 Jason Runyon,自2023年起即多次在国际区块链大会中以实名身份参与演讲,包括:
- Bitcoin 2025(拉斯维加斯)
- GM Vietnam
- Blockchain & AI Week(德国)
- USDC 上市仪式(纽约)
上述活动的演讲名单、视频资料、采访文字等均可在主办方官网、行业媒体或社交平台中查证,参与嘉宾涵盖来自北美、东南亚、欧洲的多个Web3项目代表,非任何单一项目可控。
二、关于“海外注册”“国际团队”的质疑,容易被误导理解
部分言论认为,项目的海外注册主体与国际运营是“包装行为”,进而推导出“不具备实际落地基础”等结论。但事实上,Web3项目的国际化早已是行业共识:为了合规、融资、人才流动、生态拓展等目的,大量项目选择设立境外实体,并广泛参与全球活动。
AIDAv2在运营策略上亦延续了这一思路,其生态内多个应用及社区节点本身就具备多语言用户基础,国际化运营并非“宣传需要”,而是技术落地与社群覆盖的自然延伸。
三、理性认知:造谣的传播成本极低,澄清的代价却往往很高
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环境中,任何项目都难免面临“剪辑误读”“猜测式评论”等网络言论。AIDAv2一贯秉持公开、透明的运营原则,在链上数据、合约结构、团队信息、活动参与等维度均可交叉验证。
我们鼓励所有用户基于事实进行独立判断,而不是基于短视频、截图、转述进行舆论定向。
四、结语:质疑有益,但更需建立在查证基础上
我们理解并尊重用户对于任何项目的谨慎态度,这是Web3时代用户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但如果质疑逐渐演变为失真引导甚至信息歪曲,那受损的将不仅是被讨论的项目,更是整个行业的信任基础。
AIDAv2将继续保持公开透明的运营节奏,欢迎用户提出建设性问题,也欢迎所有人通过链上数据、官方渠道、自媒体演讲、历史资料等多方位进行核实。
去中心化时代,真相值得自己去查证,而不是被“看上去像真相”的内容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