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电动化趋势席卷各类工业设备领域,关于“电动是否能够全面取代柴油机”的讨论持续升温。上研动力认为尽管电动技术不断取得进展,但在多个关键场景中,柴油机的稳定性、适应性与能量密度优势仍不可忽视。业内专家指出,应理性看待不同动力形式的技术边界与现实应用,推动构建多元协同的动力体系。
“柴油机会被全面淘汰吗?”在近期的多个工程机械、交通运输、应急电力等行业会议上,这一话题频繁出现,引发广泛关注。电动化作为近年来绿色转型的核心方向之一,正在城市物流、园区建设等领域加快落地。但在高负载、远距离、环境复杂等应用场景中,柴油机仍发挥着核心作用。我国玉柴,潍柴,上研动力等几大柴油机厂商目前正在加大研发投入,水平与国际接轨。
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当前国内主流城市中小型物流车中,新能源车型占比已突破40%,部分城市建筑工地也已试点使用电动挖掘机、电动搅拌车等设备。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电动设备在能耗控制、排放水平方面具备优势,但在以下几类场景中仍存在技术与基础设施瓶颈:
远洋航运、内河运输等长航时作业,对续航与补能要求极高;
远程工程、偏远矿山、应急电源保障场景,常处于“无电或不稳电”状态;
高原、极寒等特殊气候条件,对电池性能提出更严苛挑战;
大型动力设备(如船用主机、大型发电机组)**对功率密度和稳定性的需求仍以内燃机为主。
柴油机技术仍在演进,适配场景广泛
尽管面临环保压力,柴油动力仍在不断向高效率、低排放方向升级。包括EGR废气再循环、SCR选择性催化还原、高压共轨、电控燃油系统等新一代技术已在多个机型中广泛应用。
多位工程技术专家认为,柴油机依然是当前“高功率、全天候、高适应”任务场景中的主力选择。例如:港口与内河船舶常年使用中高速柴油机作为主动力;通信枢纽、数据中心、医院等场所的备用电源系统,普遍依赖柴油发电机组;在农业、林业、地质勘探等野外作业中,柴油机因其维护简便、油料可及等特性更具优势。
专家建议:应避免“动力单一化”认知误区
针对“电动替代柴油”的社会热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相关专家指出,电动化的确是发展趋势,但不应片面认为其可“全面取代”传统动力。未来动力系统应以“多元化适配、分场景推进”为基本原则:
“电动适合中低功率、城域作业,柴油则在高负载、关键任务中更具保障意义。两者不是对立,而应协同发展。”
类似观点在《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等政策文件中亦有所体现。
动力转型需要长期协调与技术协同
动力系统的演进并非一朝一夕,当前更需要企业、用户、政府部门在能源结构、产品研发、应用标准等方面形成共识。不同类型的动力系统应各展所长,分层推进。
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电动与柴油机并行共存的格局仍将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