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聂灿
7月27日,由深圳图书馆策划的品牌活动“苏格拉底思辨荟”在深图北馆正式启动,首期主题《AI可以成为“陪伴者”吗?》。活动邀请科技、哲学、教育、心理、社会等领域学者与读者代表,通过深度对话形式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虚拟关系,开创了公共图书馆新型思辨场域的实践。
区别于传统讲座的单向输出模式,这场以“互动对话”为核心的思想实验,通过环形围桌布局、话题维度螺旋递进、“思辨脑图”引导记录、理性分析总结等多元设计,让思想在平等对话中自然生长。
“苏格拉底思辨荟”以抽签问答点燃思辨热情。在关于AI陪伴的科幻片段分享后,话题的讨论方向更加清晰:AI技术的边界究竟在哪?陪伴的哲学本质是什么?心理依赖的隐患如何避免?社会结构会因此重塑吗?最关键的伦理红线该如何划定?
年逾八旬的育才学校创校校长陈难先亲临苏格拉底思辨荟现场。作为教育改革先驱,陈校长始终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并以智慧之语点燃了大家的思辨火花。思辨教育专家刘伟老师开篇破题,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引领深度思考与智慧碰撞。整场活动以苏格拉底式“请教追问法”为内核,通过技术、哲学、心理、社会、伦理五轮递进式思辨环节,层层剥开“AI陪伴”的本质内核。
中科大数学博士、人工智能技术专家杜家春率先从技术层面切入,指出“AI陪伴尚未成熟”,并强调其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数据、算法、算力。他分析,当前数据采集受限于客户隐私保护,算法虽能模拟情感却难以真正实现“共情”,技术边界由此显现;中观城市书院院长陈天培从哲学视角提出陪伴的三重层面:物质层面,满足感官与身体需求;情感层面,康德意义上的“无功利愉悦”;灵魂层面:实现自主自信与灵魂圆满。读者代表王子鑫补充道:“陪伴的核心是‘共享世界’与‘价值确认’。AI虽缺乏‘在场体验’,却能提供无限的确认感;良性陪伴应帮助我们直面复杂世界,而非成为逃避的温床。”
心理专家张戈茵指出:“陪伴的关键是共同责任的承担,而非简单的交流需求与满足。”他强调,人与人交流中最珍贵的是“鲜活的、即时的表达”——“没有死的静默,哪有生的鲜活;没有失去的遗憾,哪有得到的珍惜。”深大心理学院高级讲师余芬博士则犀利指出:“当AI成为‘完美陪伴对象’,我们表达的或许不是爱,而是依赖。”思辨教育专家刘伟警示:“AI发展的速度远超预期,亲子关系、婚姻关系、社群关系等伦理关系已被深刻影响。”
活动尾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法律顾问南洁总结道:“苏格拉底思辨荟的初衷,不是在两小时内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每个人的思辨,激发更多思考。即便活动结束,我们的疑问与好奇仍将继续生长。”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