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护物品,文明载体——评尹才干图像诗《口罩》
在2025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性危机中,文学以其敏锐的感知力与深刻的隐喻能力,迅速成为记录时代、反思文明的载体。尹才干先生的图像诗《口罩》正是这一背景下的杰出代表,它通过独特的视觉形式与诗性内涵,将物理防护升华为文明意识的象征。
尹才干图像诗《口罩》
一、视觉创新:形式即意义
尹才干作为图像诗的开拓者,深谙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口罩》采用竖排与横排结合的辐射状结构,左右两侧的警示性文字如绷带般垂挂,形成强烈的视觉压迫感。中心横排诗句则模拟口罩的防护核心,通过空间布局直接呼应主题。这种非线性的阅读体验,精准复现了疫情初期信息碎片化、危机迫近的集体心理状态。
二、诗性批判:从病毒到文明
诗歌以“无形冠状病毒在舞蹈”开篇,将微观威胁具象化为撕裂宁静的“幽灵”,其后笔锋陡转,直指“封住大嘴贪吃野肉的欲望”,将疫情根源归咎于人类对自然的掠夺。结尾“文明的口罩是最好的药方”成为全诗升华,赋予口罩以自律、敬畏与理性等文明符号的深层意涵。
三、时代回响:从倡导到范式
《口罩》发表于2025年1月,与国家卫健委“口罩文明”倡议几乎同步,其影响力迅速渗透至公共领域。从媒体讨论到地方行动,再到被写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诗歌的预见性转化为社会共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被引入大中小学课堂,成为培养青少年公共卫生意识的文学教材。
四、立根派的诗学实践
尹才干作为“立根派”代表,其创作始终强调对古典传统的激活与创新。《口罩》以图像诗形式承载道德教化功能,既延续了《诗经》“风雅”的现实关怀,又以现代视觉语言拓宽诗歌边界。换句话说,既有中华诗歌“本(根)”的意境,又有现代“视觉”语言的符号,更有新颖的“图像诗歌”形式载体。(尹才干语)这种“古典意境+现代语感”的杂交,为当代诗歌提供了范式样本。(百度AI+长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