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诺贝尔奖、图灵奖得主、两院院士、各行业专家,请联系五洲名家智库】
当氢能被写入“双碳”国家战略,谁能为这头“轻量级猛兽”套上安全的缰绳?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副院长、2025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津洋,正是手握缰绳的人。三十余年来,他扎根高压储氢、氢能安全与极端承压设备研究,把“氢脆、泄漏、爆炸”三大世界难题逐一拆解,让氢从实验室走向加油站、船舶、钢厂,乃至千家万户。
研究领域
高压氢能储运装备
面向35–90 MPa全谱系储氢需求,系统开展高压氢环境材料失效机理、超高压容器设计制造及健康监测研究。
氢能安全科学与技术
构建从“材料—部件—系统”多尺度安全评价模型,提出“主动防护+智能诊断”一体化安全框架。
极端承压设备与标准
拓展至天然气、CO₂封存、深海油气等超高压极端工况,推动我国承压设备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
主要成就
• 技术突破
主持研制世界首台90 MPa轻量化全多层高压储氢瓶,疲劳寿命≥15000次,减重30%,已在中石化佛山、北京冬奥加氢站批量应用。
原创“氢脆抑制-泄漏在线监测-爆炸泄放”三元安全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使我国高压氢能储运装备整体安全等级提升一个数量级。
• 标准引领
牵头制定GB/T 35544《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等7项国家标准、2项ISO国际标准,打破欧美长期垄断,实现我国高压储氢装备出口“零的突破”。
• 工程应用
核心技术应用于国家“绿氢炼钢”示范工程——河北张宣科技氢冶金项目,年减碳40万吨;
装备随国产氢燃料电池船舶“三峡氢舟1号”下水,助力长江干线绿色航运。
• 学术与人才
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他引逾万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
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120余名,其中2人获国家优青、1人获全国百篇优博提名。
从高压氢瓶到国际标准,从冬奥火炬到远洋氢舟,郑津洋院士用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标准、一台台装备,把“氢能安全”写进了国家能源安全的新篇章。面向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在更轻、更安全、更智能的储氢赛道上奔跑,让中国氢能“储得安心、运得放心、用得舒心”,在“双碳”时代写下属于中国工程科技的壮丽航程。
名人邀约|诺贝尔奖|诺贝尔奖获得者|诺奖代言|诺奖得主赋能背书|经济学家|邀请诺奖得主出席活动|大会嘉宾邀约|嘉宾推荐|院士邀请|中国名家论坛|会议活动邀请|论坛峰会嘉宾邀约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