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不会掷骰子",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至今还在物理教科书里闪闪发光,但现在看来,老爱可能真的想多了。
7月22日,一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研究让整个物理界炸了锅,MIT的科学家们用一种几乎不可思议的方式,给这场持续了快一个世纪的量子大辩论画上了句号。诺贝尔奖得主沃尔夫冈·凯特勒带着他的团队,直接搭建了一个微观版的宇宙实验室,让我们终于看清了量子世界到底是个什么鬼样子。
说起来这事儿得从那个让所有人都头疼的双缝实验开始讲。你想象一下,拿个弹珠朝两道门缝扔过去,正常情况下弹珠只能从一个缝过去,在后面的墙上留下两道印子,这很合理对吧?但如果你扔的是光子这种微观粒子,事情就变得诡异起来了。
单个光子竟然能同时穿过两道缝,然后在墙上形成像水波那样的干涉条纹,好像它有分身术似的,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这已经够让人懵逼了,更绝的是,如果你想偷偷看看这个光子到底从哪个缝过去的,在缝口装个探测器,干涉条纹立马就消失了,光子又变回了老老实实的粒子。
这种"你不看我就是波,你一看我就变粒子"的特性把科学家们整得够呛,也引发了物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大辩论。
1927年开始,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就为了这个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爱因斯坦坚持认为宇宙应该是确定的,客观的,不应该因为我们看不看就改变,他觉得肯定有什么隐藏的变量在起作用,只是我们还没发现而已。玻尔可不吃这一套,他搞出个互补原理,说粒子跟波其实是一回事儿,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你瞪着眼睛也只能看到一面。这就是量子世界的死规矩,没商量。
听起来挺学术的对吧,其实这关系到咱们怎么理解整个宇宙。要是爱因斯坦说得对,那宇宙就像个超级大钟表,每个齿轮都按部就班转着,我们观测只不过是把早就定好的答案翻出来看看。但要是玻尔对了呢?那就麻烦了,我们的观测本身就在创造现实,看到的世界其实是我们跟世界一起"合作"出来的结果。
这么多年下来,实验做了一堆一堆的,基本上都在给玻尔撑腰,爱因斯坦那边越来越难堪。不过说实话,以前那些实验总觉得差点意思,没有这次MIT做得这么狠,这么到位。
凯特勒这帮人这回是真的下血本了,传统的缝什么的统统不要,直接拿原子当缝用。怎么搞的?先把一万多个原子冷得要死要活的,接近绝对零度那种,然后用激光给它们编了张"光晶格",每个原子都被死死按在自己的位置上,弄成一种叫"莫特绝缘体"的东西。每个原子就是一道完美的微观门缝。
接下来他们用那种弱得不行的光去照这些原子,弱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原子最多最多也就能散射一个光子。好了,关键时刻到了,一个光子朝着这一万个原子组成的"超级缝阵"飞过去,你猜会怎样?
这得看光子跟原子怎么打交道了。要是光子蹑手蹑脚地溜过去,一个原子都没碰到,没改变任何东西的状态,那咱们就压根不知道它被哪个原子给散射了,所有的可能性全都糊在一起,光子就表现得像波一样,干涉花样就出来了。物理学家把这种情况叫做"相干散射"。
但如果光子在经过时"踢"了某个原子一脚,让这个原子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就等于留下了"脚印",我们能够推断出光子的路径信息。一旦有了这种"哪条路信息",光子的波动性就立刻崩塌,干涉效应消失,这叫"非相干散射"。
实验结果完美地证实了玻尔的预言。当研究团队把原子束缚得很紧时,光子很难留下痕迹,干涉效应就很强。当他们让原子的束缚变松,让原子波包变得模糊时,光子更容易留下"脚印",干涉效应就会减弱直到消失。
说实话,看到这个结果我还是有点感慨的,爱因斯坦这位物理学巨人,在相对论上那么牛逼,但在量子力学这块却一直站在历史的对立面。可能天才也有自己的执念吧,他就是不能接受一个不确定的宇宙。
这个实验的技术难度简直爆表,单光子水平的操作,探测器敏感得不行,整个过程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就完成了,还要重复几千次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凯特勒教授感叹说,爱因斯坦和玻尔当年根本想不到能用单个原子和光子做这种实验。
从1801年托马斯·杨第一次做双缝实验,就是简单的光穿过两个缝,搞出了干涉条纹,到现在用单个原子重现这个经典,科技的进步真的让人目瞪口呆。有时候觉得科学发展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往往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这项研究发表的时间也挺巧,正好赶上2025年国际量子科学技术年,而且对量子计算、量子通信这些前沿技术也有重要意义。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它回答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观察到的现实到底是什么?
现在答案很清楚了,你永远不可能同时完全了解一个量子粒子的粒子性和波动性,这不是技术限制,而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独立于我们存在的客观风景,而是我们与世界互动后共同创造的画面。
想想还挺有意思的,下次你仰望星空时,那些遥远星光到达你眼中的瞬间,不只是你看见了它,也是你的"看见"最终定义了它的样子。
虽然爱因斯坦在这场辩论中败下阵来,但他和玻尔共同开启的量子世界大门,至今仍在引领我们探索宇宙最深层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