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进步,AI领域正从大模型时代迈向智能体时代,智能体的越权、过度代理等问题也带来了安全挑战。在29日闭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信通院、蚂蚁、IIFAA联盟联合发布《终端智能体安全2025》白皮书。首次系统梳理了智能体(AI Agent)风险分类、如何发现风险、如何防御风险,并覆盖了单智能体设备、多智能体协同,以及AI终端生态的全面挑战,为终端智能体安全提供风险评估指南。
在AI大模型加速下沉的2025年,智能体正快速渗透进手机、眼镜、耳机、车机等各种终端设备,悄悄成为连接人、设备与环境的关键枢纽。生活、工业、医疗、教育等多个行业,正在被一批更“主动”、更“拟人化”的终端智能体重新定义交互方式。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智能终端,也不是完全云端运行的智能体,而是一种运行在“端侧”的智能体。
白皮书指出,随着模型越来越懂用户、操作越来越自动,终端智能体的风险边界也在拓展:不再只是“数据泄露”这么简单,而是向模型行为、身份伪造、环境感知误导,甚至算法伦理等深层问题蔓延。
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人工智能事业部主任常永波介绍,在AI智能体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的当下,对安全设施的梳理尤为必要。为了应对这些高度复杂、层层递进的安全风险,白皮书提出了三大防护路径:单智能体安全、多智能体可信互连、AI终端安全,希望作为一份全面且具针对性的、可参考的智能体安全指引。
白皮书首次提出终端智能体安全体系,在技术生态体系的支撑下,单智能体安全技术包括安全护栏、数据去毒、基座对齐和柔性管理,多智能体可信互连技术则包括可信数据流转、可信服务流转、可信身份认证和可信记忆共享,AI终端安全技术可信隐私沙箱、跨设备可信连接等,共同支撑AI/AR眼镜、智能手机助手、智能座驾等行业应用。
数据显示,超过70%的智能体从业者担忧AI幻觉与错误决策、数据泄露等问题,因为AI生成的内容往往包含事实错误,或者对指令产生误解,其中超半数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尚未设立明确的智能体安全负责人。与白皮书发布同时,白皮书编制方之一蚂蚁集团大模型安全解决方案“蚁天鉴”宣布升级,新增智能体安全评测工具,具备智能体对齐、mcp安全扫描、智能体安全扫描及零信任防御等核心功能。据悉,“蚁天鉴”的智能体风险研判准确率达到96%以上,并可支持11个行业的智能体测试。
记者:孙奇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