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9日,西班牙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和药理学家佩德罗·夸特雷卡萨斯(Pedro Cuatrecasas)因癌症在加州拉霍亚的家中离世,享年88岁。与他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相比,其逝世的消息无论是在美国还是西班牙都没有引发广泛关注,这与他一生低调的作风相吻合。虽然他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但是全世界的生化领域研究至今都在受益于他的杰出贡献:他发明的亲和色谱法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性工具之一,无数同辈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个诺奖级的发明。而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所取得的大量成果中,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佩德罗·夸特雷卡萨斯
(Pedro Cuatrecasas,1936年9月27日-2025年3月19日)
动荡中的学术奠基:从流亡者到科研新星
1936年9月27日,夸特雷卡萨斯出生于西班牙马德里,此时正值西班牙内战爆发初期。其父何塞·夸特雷卡萨斯是西班牙著名植物学家、皇家植物园园长,因支持共和派,在内战后被迫流亡。夸特雷卡萨斯随家人先迁居哥伦比亚,后于1947年定居美国,这段颠沛的经历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
在美国,夸特雷卡萨斯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天赋。1958年,他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2年又于该校医学院取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他进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NIDDK)生物化学与代谢实验室,师从197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克里斯蒂安·安芬森。在安芬森的指导下,夸特雷卡萨斯系统掌握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后续的突破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物化学家 Pedro Cuatrecasas(中)与他的意大利同事 Giovanni Puca 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1974年)
图源:Peter Agre
亲和色谱法:改写生物分子分离的历史
1968年,32岁的夸特雷卡萨斯与同事梅尔·威尔切克共同发明了亲和色谱法(affinity chromatography),这一成果被认为是20世纪生物化学领域最重要的技术突破之一。其核心原理是利用目标分子(例如蛋白质、酶、抗体或核酸)与其特异性配体(ligand)之间的可逆、特异性结合,通过将配体固定在不溶性基质(如琼脂糖或树脂)上,构建亲和色谱柱,从而实现目标分子的选择性分离和纯化。与传统的离心、电泳等分离方法相比,亲和色谱具有特异性强、纯度高、操作简便等优势,大幅缩短了生物分子纯化的时间,显著提升了效率。
亲和色谱法的论文首页
图源:PNAS,1968
https://doi.org/10.1073/pnas.61.2.636
这一技术的诞生彻底改变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模式。在此之前,科学家分离激素、抗体、蛋白质等生物分子时,往往需要复杂的步骤且难以获得高纯度样品,严重制约了对这些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亲和色谱技术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精准、高效的工具,使得快速获得高纯度生物分子成为可能,进而推动了对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生理功能的深入探索。
夸特雷卡萨斯本人也充分利用这一技术,成功纯化了胰岛素受体和雌激素受体。其中,胰岛素受体的纯化揭示了胰岛素调控血糖的分子机制,为糖尿病的病理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关键靶点。NIDDK的艾伦·谢克特博士曾评价:“夸特雷卡萨斯通过实验数据证明,激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的可逆结合是激素对细胞和器官发挥影响的主要方式,可以说是现代内分泌学的开创性研究之一。”实际上,这也是一个诺奖级的成果。
历史性的遗憾:未获奖只因一个技术性原因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这项伟大发明之所以未能给夸特雷卡萨斯带来一枚诺贝尔奖章,与他谦逊的处理这项技术的方式有关:他与同事梅尔·威尔切克完成论文后,坚持要把他们的导师、实验室主任克里斯蒂安·安芬森 (Christian Anfinsen)的名字也加入作者行列,而实际上安芬森并没有太多参与这项工作。这位知名科学家在三年后,也就是1972年因其“在核糖核酸酶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关于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夸特雷卡萨斯和威尔切克曾数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但是一直没有最终获奖。威尔切克提到,他曾经遇到一位诺奖评委,透露了无法获奖的原因:诺奖不会重复发给同一个人,而那篇论文中安芬森已经获奖了,所以如果要给亲和色谱法颁奖,就必须再次给安芬森发一次奖,为避免同一学术谱系的重复授奖,就不得不放弃这一成果。
图源:www.nobelprize.org
1987年,威尔切克和夸特雷卡萨斯荣获沃尔夫奖,该奖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之一。颁奖辞中,评委会以罕见的语气赞扬了他们的发明:“很少有其他新技术能如此显著而迅速地影响生物医学科学的发展。”
实际上对于低调谦逊的夸特雷卡萨斯来说,与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一起工作就是他最开心的事情了,导师安芬森曾经获得诺奖,他自己的学生彼得·阿格雷也获得了诺贝尔奖:2003年彼得·阿格雷因水通道蛋白质的研究而获得化学奖,而他利用的主要研究工具正是导师开发的亲和色谱技术。他在回忆中,将导师夸特雷卡萨斯称为一位“魅力十足、才华横溢且极具竞争力的科学家”。
图源:www.nobelprize.org
从学术界到工业界:推动药物研发的跨界贡献
1975年,夸特雷卡萨斯离开学术界,进入制药行业,先后在制药巨头宝来惠康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华纳兰伯特公司和帕克戴维斯公司(后被辉瑞收购)任职。这一转型使他的科学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直接参与了40多种药物的研发和市场注册,其中多种药物成为治疗相应疾病的一线药物,对全球公共卫生产生了重要影响。比较著名的药物有治疗疱疹病毒感染阿昔洛韦(Acyclovir)、治疗偏头痛的舒马普坦(Sumatriptan)、降低胆固醇的药物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治疗艾滋病的药物齐多夫定(Zidovudine, AZT)、治疗抑郁症和戒烟的布普洛酮(Bupropion)以及抗癫痫药加巴喷丁、抗虱药氯菊酯等。其中的阿托伐他汀于1997年获得专利,在其15年的专利保护期内,已为辉瑞公司创造了约1300亿美元的利润。
1975 年左右,Pedro Cuatrecasas 和他的团队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 Burroughs Wellcome 实验室。
夸特雷卡萨斯在制药企业的工作让他对于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差别有着深刻的洞察,在2006年的一篇文章中,他认为近年来药物开发的效率越来越低,原因是制药公司进行了寡头合并,资本市场对于盈利的过度追逐,导致制药公司的决策权越来越掌握在毕业于商学院的营销专家手里,而不是药物学家。这些高管并不了解科学的复杂性、方法或目标,他们管理新药研发的方式扼杀了创造力和创新。他的学生、内分泌学家艾伦·萨尔蒂尔认为,在夸特雷卡萨斯领导药物研发团队时,“不仅建立了取得这些发现的团队,更重要的是,他创造了一种基于科学的发现文化,让生物学家、化学家、临床医生、监管专家和其他同事可以自由地探索他们的直觉……我认为他过去的成功经验证明他是正确的。可惜的是,这种研究文化在当今的行业中已经很少见了。”
个人生活
佩德罗·夸特雷卡萨斯于1959年8月15日与卡罗尔·齐斯(Carol Zies)结婚,育有四个子女:保罗、丽莎、黛安和朱莉娅,以及十个孙辈。他热爱运动,擅长划船、滑水、风帆冲浪、游泳、高尔夫和滑雪,同时也是篮球、足球和网球的狂热爱好者。他以充满活力的生活态度和对家庭的深厚感情为人所知。
Pedro Cuatrecasas,2015 年在一次家庭活动中。
夸特雷卡萨斯的一生,横跨学术界与工业界,既创造了改变科学研究的技术工具,又推动了拯救生命的药物研发,他用一生的成就,为自己赢得了 “不朽”—— 在生物医学发展的历史中,在被其成果所惠及的生命里,他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
参考文献:
1.https://english.elpais.com/science-tech/2025-07-15/pedro-cuatrecasas-the-scientist-nobody-has-heard-of-who-could-have-won-two-nobel-prizes.html
2.https://nihrecord.nih.gov/2025/04/25/nih-remembers-giant-pharmacology
3.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61.2.636
4.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1)61858-8/fulltext
5.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chemistry/1972/anfinsen/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