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氢能作为能源领域的新质产业,凭借其来源丰富、应用场景广泛等优势,逐步成为推动能源变革的关键力量。
过去几年,各地多维施策,精准引导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陕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敏锐捕捉到氢能产业的巨大潜力,并持续加码各项政策,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氢能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这一蓬勃发展的产业态势下,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氢易能源”)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有机液态储氢技术,成功突破了氢气在储运过程中的“卡脖子”难题,成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新质力量。
近日,白鹿科技对话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之钰,深入了解氢易能源在氢能领域的创新实践。
氢能虽前景广阔,但储运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氢易能源作为一家专注于常温常压有机液体储氢产品(LOHC)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创新型企业,长期致力于新型氢储运技术的突破与应用。
回溯至2009年,氢易能源的研发团队便以前瞻性的视野,率先投身于LOHC技术的研究探索,成为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先驱者之一。如今,聚焦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的创新与商业推进,企业已积累了近百项关键专利,可满足多类型客户在氢气储-运-供环节的需求,为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的广泛商用提供强力支撑。
“有机液态储氢技术不仅突破了氢能规模化和经济性应用的核心瓶颈,更通过常温常压的安全性优势重构了氢能基础设施布局逻辑。”李之钰介绍,氢易能源在储氢领域的创新突破,标志着氢能技术从 “改良式创新” 向 “原始性创新” 的跨越,是新质生产力中“科技内核主导要素升级” 的典型实践。
不仅如此,在李之钰看来,氢易能源在产业协调方面所发挥的战略枢纽作用,亦展现出新质生产力溢出效应下产业链的重构与生态协同的全新格局。
“以有机液态储氢技术为关键支点,我们实现了三层次的深度整合。”李之钰进一步阐述,氢易能源纵向打通了氢能的全产业链条,让“制-储-运-用”各个环节高效贯通;横向整合了跨行业的丰富资源,有效破解了传统能源体系因沉没资产锁定而带来的发展困境。此外,氢易能源还积极主导制定国内相关有机储氢载体技术标准,有力牵引储放氢设备制造、氢能运营服务等配套产业实现升级发展。
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氢易能源节目片段
氢易能源在产业生态构建方面的努力远不止于此。谈及企业未来生态布局,李之钰表示,氢易能源将充分依托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的核心优势,重点聚焦氢源端、离网能源场景等战略方向,全方位构建多维度产业生态。
具体而言,在氢源端,提供有LOHC技术组成的绿氢波动平抑体系,提升制氢设备利用率至 90% 以上;在离网能源场景方面,力争实现72小时以上不间断供能;在化工场景上,提供“风光电制氢-LOHC储运-生产工厂”一体化方案,进一步降低企业碳排放及生产成本;在跨区域氢能供应链网络建设上,搭建跨国/跨省氢能液态储运网络,降低氢能全球化流通壁垒。
数日前,陕西省常温常压液态储氢技术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作为核心牵头单位,氢易能源承担了技术创新引擎、产业协同枢纽、标准定义标杆三大核心角色。“我们将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双向赋能,加快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全产业链落地。”李之钰表示。
《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025年氢能产业链规模达千亿级,打造“一核引领,两轴联通,三心支撑”的氢能发展格局。如今,全省氢能产业聚集区建设已初见成效。
面向未来技术迭代与产业生态构建,陕西氢能产业还需在哪些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性创新以支撑高质量发展?
深耕氢能产业多年,李之钰认为,当前,陕西已构建起 “陕北绿氢制备-关中装备智造-全省场景消纳”的产业地理纵深。未来应继续加大省内全产业链深度贯通,以陕西特有的氢能产业集群优势与模式进一步辐射全国,带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制氢技术上,攻关低电耗电解水制氢技术,开发更适配陕北高风沙环境的风电、光伏制氢系统;推动离网制氢-储氢-用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将绿氢综合成本降至10 元/kg(2030 年目标)。在储运技术上,持续深入研发有机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新型储能技术,形成以陕西为中心,全面辐射带动周边氢能产业的互补格局。”李之钰建议。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潮中,氢能产业被视为没有“天花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对此,李之钰深以为然。
“核心在于氢能产业具备‘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政策导向’的三重无限可能,能够系统性突破传统能源体系的桎梏,成为支撑未来低碳经济的关键引擎。”李之钰表示,也正是因为如此,未来在氢能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必须着重培育具备多领域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如此才能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的核心支撑。
具体而言,在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科研工作者需具备前瞻性思维,不断提升自身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在产业化思维培养上,要构建全局评估模型,确保优质的技术能够顺利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实现产业化应用;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面,可以重点打造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例如,在高校设立氢能交叉创新实验班,开发‘界面科学 + 能源经济 + 工程伦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实行‘三导师制’(学术导师 + 产业导师 + 政策导师),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共同攻关氢冶金、氢化工等真实场景中的课题。”李之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