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管网作为城市水循环的“血管系统”,其稳定运行依赖于精准的监测数据支撑。监测点的布设并非简单的设备安放,而是基于管网特性、风险分布与管理需求的系统性规划。科学选定监测点,能让数据采集更具针对性,为漏损控制、压力调控、水质保障等核心任务提供可靠依据,最终推动供水管网系统的智慧化管理升级。
一、监测点布设的核心目标
WITBEE®万宾科技®供水管网监测的核心目标是覆盖流量、压力、水质、漏损等关键要素,因此监测点的选择需紧扣具体需求,形成“目标—区域—点位”的递进逻辑。若以漏损控制为核心,高风险区域如老旧管网集中区、地质沉降带、管道接口密集段应优先布点;若侧重水质安全,则需聚焦水源地、水厂出水口、管网末梢等关键节点,构建从源头到用户的全链条监测体系。
同时,监测点布设需兼顾“全面性”与“经济性”。在保障核心数据不缺失的前提下,避免过度布点造成资源浪费。例如,主干管与分支管的监测点密度应差异化设计,主干管作为输水主力,需加密监测以掌握整体态势;分支管则可根据供区大小与用户密度灵活调整,确保局部问题能被及时捕捉。
二、分类型监测点的布设逻辑
不同类型的监测设备功能各异,其布设逻辑需与其监测对象的特性深度匹配,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一)水锤监测:锁定水力波动敏感区
水锤监测需紧盯“压力突变源”。在加压泵站出水口、快速启闭阀门附近、长距离管道末端等区域,水力扰动频繁且压力波动剧烈,是水锤现象的高发区。在此处布设WITBEE®万宾科技®智能水锤监测仪EN401-PWH,可捕捉高频压力信号,为预防管道损坏提供早期预警。
(二)水质监测:聚焦风险高发与民生关联区
WITBEE®万宾科技®水质监测仪EN400-WQ助力构建“全流程防护网”。水源地取水口的监测是第一道防线,可及时拦截源头污染;水厂与加压站出水口的监测,能验证水处理效果并防范输水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而管网末梢的监测点,则直接反映用户端水质,确保“最后一公里”的饮水安全。
三、监测点布局的实践价值
科学的监测点布局,让供水管网监测系统从“被动记录”升级为“主动防控”。通过压力监测网络,可动态优化水压调控,减少因压力过高导致的管道破损与漏损;水锤监测的精准布点,能降低突发水力冲击带来的设备损耗;漏损监测的靶向布设,可大幅提升漏点发现效率,降低无效供水;水质监测的全链条覆盖,则为居民饮水安全筑起多重屏障。
从目标设定到点位落地,供水管网监测点的布设是技术逻辑与管理需求的结合。通过因“需”设点、因“器”选点,才能让监测系统真正成为管网安全运行的关键保障,为城市供水的高效、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坚实支撑,推动水务管理向更精准、更智慧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