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边,扫码支付10元,尝试开启15分钟对话,会对人生有什么改变?
一块烂纸壳,一张折叠桌,纸壳上写:“哲学咨询,苏格拉底式对话,10元/15分钟”,折叠凳上坐着“95后”女生付付。
去年开始,付付开始承接哲学咨询,线上线下都有,加起来为200多人进行过咨询服务。今年4月3日起,她不定时在西村大院摆摊,也和伙伴乌鸦一起,把摊摆到了市集、音乐节、湖岛节等文化活动现场。
不久前,付付还参与录制了爱奇艺的综艺节目《灿烂的市集》,被化妆师问到是做什么的时,有了以下对话。
化妆师:“你们是搞非遗的吗?”
付付:“不是。”
化妆师:“是手工艺人吗?”
付付:“不是。我们是搞哲学咨询的。”
化妆师:……
付付:“你可以理解为心理咨询。”
化妆师:“哦!占卜!”
最近天气热,付付一般会在热气褪去的傍晚开始出摊,这个时间点,西村大院人流多起来,出门觅食的、运动的、闲逛的、路过的……停下来围观的人不算少,真正尝试咨询的不算多。
付付、乌鸦
付付:哲学咨商师,哲学对话摆摊爱好者,儿童哲思课程教研及讲师,文学账号“未庄摩西”策划,OpenLand哲思阅读团队联合创始人,前财经媒体主笔。
乌鸦: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第四季名师,童行书院成都教学主管,B站文学up主“未庄摩西”,退伍军人,曾任战地新闻报导员,受训于法国应用哲学院,现为哲学咨询教练。
一场思维游戏?
上周天的晚上,我参加了付付发起的线下哲学对话活动,主题是:高敏感如何修炼自己?
在此之前,我已经和付付见过面,并尝试进行了哲学咨询,体感是:通过直接而深入的提问,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问题,没有情绪疗愈,没有解决方案,她只是帮我厘清思路,尝试触摸到问题本质。就像一个不顾你死活的朋友,直戳你的痛处,之后,你得自己看着办。我把这次体验当作一次检验固有观念的机会,结果是,颠覆了之前的认知。
晚上7点半,大家已经来到川大附近的红酒吧,在瓶瓶罐罐包围下围桌坐好,一眼望过去,大多是年轻面孔,女生更多,自我介绍之后了解到,现场的10多位朋友中在校大学生居多。
房间里很热,空调16度,食用冰块几大口袋,似乎都无法降温,但现场的交流氛围不受影响。在这样一个逼仄、炎热的空间,一群年轻的陌生人,进行着一场有关哲学的对话,玻璃门外是车水马龙,是逐渐深邃下去的夜色,是几张贴着玻璃打望的脸孔。
·大家听得很认真
一位大爷,贴在门外看了一阵,受邀后大大方方走了进来,得知我们今天聊点哲学,大爷接过一杯雪碧高谈阔论起国际形势,然后扫了一眼现场男女比例,话锋一转:“接下来几十年,都是女同胞的天下,30以上的女性,你们有福了。”付付回:“大爷,请把话筒交给我这位女性好不?”
付付先是解释了哲学咨询的概念、背景等,接着两名自认为高敏感的同学主动举手当志愿者,进行了一对一的哲学咨询演示,付付和乌鸦分别担任咨询师。
·付付和乌鸦参加综艺节目的录制
其中一位志愿者是19岁的女大学生,她的问题是:如何摆脱高敏感特质?她说自己在用牙签戳取试吃食物后,无法丢弃它,因为觉得被丢弃的牙签很可怜,类似这样的情况,她无法丢弃很多东西,比如使用过但没坏的塑料袋。过多的情绪消耗让她感到十分疲惫。
在紧凑的对话中,咨询者用语言描述感觉,咨询师快速反应,不断提出问题,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产生,整个过程是一种将无意识中的东西显性化的训练过程,像是一场思维游戏。
·讲课中的付付
之后是开放讨论,每个在场的人都可以就咨询过程提出疑问。我的疑问是:咨询师似乎是诱导性提问,目的是为了印证自己的预设,这样是否会导致咨询结果不符合事实?乌鸦回答了我的问题:“哲学咨询是彼此照见的过程,咨询师在过程中会有自己的预设,但也会根据对话的深入,不断调整自己的预设,专注于观念厘清和思维方式的重构。”
当天的活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讨论依然意犹未尽,部分同学换了地方接着聊,直到半夜12点过。带着不同目的参加活动的每个人,带着不同的答案和新的疑问离开了现场。
闯入哲学咨询
付付和乌鸦闯入哲学咨询这个赛道都是因为同样的人,他们的入门老师范以文。
2023年,作为童行书院成都教学主管,乌鸦去到大理带夏令营,在公司老板郝景芳的介绍下,认识了之前离职的同事范以文。“当时就听说他在做哲学咨询,感觉很好玩。后面参加了他的几次线上活动,觉得很特别,就有了想做咨询师的念头。一方面,我本身对哲学、思考、探索就比较有兴趣。另一方面,能感受到当下大家更加关注内心。在教育行业,我也能感受到应试教育给人的心灵带来的一些问题,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是很有需求的,所以打算做成副业。”
·范以文在成都开设工作坊
在接触哲学咨询之前,付付已经进行了半年的心理咨询。大学学习广告学的她,之前报考了川大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了两年,笔试过了,面试没过,于是决定不考了。“做过不少工作,有段时间觉得自己性格有点怪怪的,感觉不舒服,开始做心理咨询,感觉作用不大。”
在乌鸦的介绍下,付付开始接受哲学咨询,“治好了高敏感这个病,渐渐觉得豁然开朗,自己的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但看待它们的方式,与问题相处的方式变了。”于是,她从咨询者变成了学习者,和乌鸦一起,开始系统地跟着范以文学习哲学咨询的相关知识。因为之前考研有哲学知识的储备,她学习起来更加高效。
·摆摊中的付付
哲学咨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实践哲学领域,国内目前的哲学咨询流派基本都和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哲学博士奥斯卡·柏尼菲有关。哲学咨询强调平等对话,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澄清认知偏差,注重个体自主反思而非外部干预。
哲学咨询和心理咨询的差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经常被问起。在体验过两种咨询的付付看来,比起心理咨询师微笑接纳你的情绪,哲学咨询师的角色更加“尖锐冷漠”,在不断的反问中帮你觉察自己。
·街头摆摊
到目前为止,乌鸦进行了300多个案例咨询,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大学毕业前后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工作选择、人生方向的困惑更多。另外一类是30-50岁之间的女性,多数是宝妈,关于孩子教育、女性成长方面的问题较多。
在乌鸦看来,哲学咨询的核心在于,和咨询者一起去思考探索,并且要去尝试松动对方很深的一些“生命存在”,了解对方的本质,从这个基础出发工作。
·街头摆摊,还是熟悉的烂纸壳
付付目前积累了200多个案例,年轻女性居多,许多人都有价值感不足的问题,对现状感到迷茫。除此以外,付付也接到一些中年男性的咨询,问题集中在价值观缺失。“表面上看起来都是迷茫的问题,实际上每个人的症结都不一样,因此不能笼统地说解决办法。每个人都会聊很久,基本上1个小时以上。”
“聊完之后,他们会找到自己的答案吗?”
“不一定可以解决他的初始问题,有时候初始问题只是表面问题,背后会关联到不同的性格点。例如,有人询问家里催婚如何处理,最后发现是人际关系问题。有人询问此时的迷茫如何处理,最后发现是没有找到热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为问题命名和过程中的觉察。”
一杯奶茶钱换一次心灵对话,一点碎片时间尝试一次思维游戏,愿意尝试哲学咨询的人开始多起来,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小众。
乌鸦说:“很多哲学生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在网上发帖子,会被他们讽刺或者攻击一下。”在他看来,契合当下“疗愈经济”的兴起,哲学咨询的市场需求肯定是有的,不管是探索内在的大趋势,还是现代社会,人们要回答存在的意义这个绕不开的问题。但是到最后,成事在人,国内有没有人能把这个传播做好,把哲学咨询的效果做好,还很不确定。
·乌鸦在成都哲学对话沙龙群里的讲话,社群逐渐壮大中
一方面是商业模式的不成熟,另一方面,服务的边界也有待确定,咨询过程中,哪些是可以讨论的?哪些不可以?
和心理咨询类似,哲学咨询过程中,也有固定规则需要遵守,例如,平等对待、自主决策、隐私保护等。
付付说:“当发现咨询者没有传达有效信息时,我有时候会打断咨询者的话,引导他清醒地表述问题的来源,这是一个思考过程。只有双方都处于清醒状态,咨询者内心有一定的韧性时,咨询才能有效进行。”
因为哲学咨询是相互照见,因此咨询师本人需要处理好自己的课题,否则在咨询过程中会暴露自己的心结。
付付介绍说,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咨询师们每周会进行一次哲学咨询活动,由督导老师进行引导。例如,现场的几位咨询师会与同一位咨询者进行一段咨询,大概8分钟左右。咨询完成之后,督导老师与其他人一起复盘讨论这段咨询存在的问题。
目前,付付正积极尝试全职做哲学咨询,但收入并不足以养活自己,她还在啃老,“我并不心安理得,希望尽快独立吧。”
回到开头的问题:10元15分钟的哲学对话,会对人生有什么改变?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对话,是启迪,而非告知。其实,答案,你心中早就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