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光域升级正以学科交叉融合的范式重构城市发展肌理。从基于光学物理的光环境精准调控服务,到依托物联网架构的智能照明系统集成,再到融合生理心理学的健康光环境营造——照明行业已立于科技革新与人文浸润的双重维度。在此进程中,行业前沿技术的迭代演进与教育体系的知识供给适配问题亟待审视。尤其在新工科建设与OBE教育理念深化推进的当下,教育工作者更要重新审视产教融合在知识体系迭代中的关键价值:唯有通过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深度耦合机制,方能实现照明领域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城市更新” 的生态闭环,切实推动 “交叉光学赋能城市光域升级,智慧教育驱动行业创新发展” 的学科实践图景落地。
打通“场域适配‘最后一公里’”,加速创新光技术落地生根
当前国际照明领域的技术迭代呈现学科交叉特征——基于光学物理的多软件协同聚光分析,可实现建筑光热风险的精准预警;依托材料学实测数据库的眩光治理引擎,构建起全周期视觉舒适保障体系;融合建筑环境学的动态采光优化模型,可以使室内自然光照时长提升30%以上。这些创新光服务本质上是对城市空间光环境物理场与人类视觉感知规律的跨学科解码。
然而,当这些创新技术迈向成果转化时,却常遭遇“场域适配‘最后一公里’”困境,这种困境引发了照明产业与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思考:如何修复高校课程体系与产业实践的结构性断层?既要解决教学体系对复杂光行为的动态解析存在的滞后性,也需要关注OBE理念下缺乏实测数据驱动,导致技术原型到产业应用的转化周期延长等问题。而产教融合,正是弥合这一落差的桥梁。当企业的真实项目数据、技术痛点与验证平台接入教学场景,当高校将智能算法工具与光环境设计思维融入新工科项目式学习,“场域适配‘最后一公里’”才能被打通。学生将依托融合机制完成从光环境诊断到优化方案的全流程工程训练,深度耦合教学实验与项目实践,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迅速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将前沿光环境调控技术转化为可量化的工程设计语言,躬身践行协同育人使命。
锻造跨界融合人才矩阵,弥合智慧照明生态的能力断层
智慧照明系统的迭代已呈现显著的技术融合特征——AI潮汐节能大脑依托边缘计算架构实现照明能耗的自适应调控,智慧路灯控制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光环境管理闭环,此类系统的部署需融合光学工程、物联网协议、机器学习算法等多学科知识体系,这种复合型技术需求,客观上要求从业者兼具光环境设计能力与数据建模素养。
审视当下工程教育供给侧,多数高校专业课程存在知识图谱的结构性缺失,对物联网架构、AI算法应用等新兴领域内容涉及较浅,学生缺乏在真实复杂场景中解决问题的淬炼。
产教融合正通过三维度协同机制破解这一困局:在培养体系层面,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技术路线图解构为模块化课程群;在实践环节层面,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基于真实项目的教学场景;在师资建设层面,推行 “双导师 + 产业教授” 制度,企业技术负责人担纲核心课程,带领学生完成从需求分析到系统调试的全流程实战。这种沉浸式培养模式,既为行业输送具备T型知识结构的技术骨干,又通过 “教师下企业实践 — 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双向赋能机制,推动高校光环境实验室与企业研发中心形成创新共振,切实支撑照明产业的智能化跃迁。
树立“科技向善” 协同育人价值观,引领光环境人文生态建构
光域升级的深层逻辑在于建立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价值统一体——基于光生物安全标准的视觉舒适调控,依托非视觉光效应理论的生理节律干预,融合场所精神的城市光环境营造,均体现照明技术从“功能供给”向“人文赋能”的范式转型。智慧照明系统实现安全节能的协同优化,动态节律照明通过光谱动态调节改善褪黑素分泌,光艺术装置以光影叙事重构空间记忆场,本质上是“科技向善”理念在光环境领域的具象化实践。
而当前的工程教育场景以技术训练为主,对技术伦理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光环境心理学、循证设计方法的教学模块。学生在缺乏用户需求洞察、文化语境理解的情况下开展设计,易导致方案陷入“技术参数堆砌”的困境。
产教合作,恰好为人文理念的植入提供了沃土。高校的人文社科研究力量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发“光体验设计”方法论等专业课程,践行“光为人用”的设计哲学;让学生深入项目现场,在真实需求中建立“用户需求—设计研发—效果评估”的闭环训练。这种始于真实需求、终于人文关怀的实践,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人文建构的价值升华,塑造未来照明人不可或缺的“向善基因”。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共同体,共筑城市光域发展新范式
城市光域的智慧化演进,是一场需要产学研同频共振的接力赛。创新光技术的转化落地、复合型人才的精准锻造、人文健康理念的深度浸润,每个维度都需教育链与产业链动态耦合。
站在新工科建设与城市更新的历史交汇点,唯有以产教融合之光照亮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协同路径,方能将“光学工程赋能城市光域升级” 的学术愿景,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的城市发展新动能,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的光环境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技术支撑。这既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育人使命,也是照明行业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人文建构跨越的必由之路。
徐宏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4SJYB018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