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来自外媒的爆料引起轩然大波,来自摩根大通,内容里清晰指出:苹果已经把折叠屏iPhone的发布时间锁定在2026年秋季,也就是iPhone 18系列发布的时候。
很多人可能还在怀疑苹果是不是放弃了折叠屏这条路,但从我跟供应链端打听到的情况来看,苹果这几年不仅没停,反而越做越深,最早的一批样机已经到了实机可靠性测试阶段。
从曝光的规格来看,这台折叠屏iPhone跟市面上的对折手机有些不同,它采用类似三星Galaxy Z Fold那种内折方案,主屏7.8英寸,副屏5.5英寸,整体是偏向于“平板形态”的设计语言。
但让我最惊讶的是,苹果似乎准备在这款折叠机上首发全新的液态金属铰链。这个技术不是第一次听说,早在Apple Watch时代他们就尝试过这类结构,只是手机级别的应用,目前还是个大挑战。
我注意到,报告中特别提到苹果对这台机器“折痕控制极其自信”,甚至内部工程师已经给出“可视无感”的评价。这不是普通的营销话术,而是苹果工程团队对长期测试成果的总结。
那这价格,真卖15999元值不值?
我这么说吧,苹果这次如果敢上这定价,说明它对产品成熟度是有底的。别忘了,目前市面上高端折叠屏产品价格基本都在万元以上,三星Z Fold 6国行售价也接近1.3万,苹果作为品牌高塔,定到1.6万其实并不夸张。
更重要的是,它并不是替代Pro Max,而是开辟一个新的超旗舰序列。也就是说,未来你在苹果官网上看到的旗舰矩阵,很可能是直板线(Pro/Pro Max)+折叠线(Fold/Ultra Fold)并行。
很多人问我,苹果这么晚入局折叠屏,还有意义吗?
我的回答是,有,而且很大。
别被“苹果总是最后一个做”的印象误导。从Face ID到AirPods,从M系列芯片到Vision Pro,苹果从来不是第一个入场的,但几乎次次能做成品类范式。现在的折叠屏手机虽然做得多,但还没有哪个能真正做到“折叠即主力”,大多都还在“新奇+妥协”的状态。
苹果如果真在2026年推出折叠屏,那一定是已经把厚度、续航、系统适配、应用生态都打磨得差不多了,起步就是“日用级”。
而一旦苹果折叠屏量产落地,对整个产业链的刺激是巨大的。从供应链角度来看,钛合金边框、铰链技术、柔性OLED屏、系统交互标准等都会迎来一次“苹果效应”带动的全面升级。
你以为折叠屏市场现在够热?苹果一上场,才叫开始。
最后说个感慨。
手机这玩意儿,现在拼硬件早就不是唯一出路了,拼的是软硬融合、系统闭环和长期体验的可控性。折叠屏的未来,不在“能不能折”,而在“折完还能不能让人离不开”。
苹果能不能做到?现在还没人敢打包票,但如果让我选一个品牌在三年内把折叠屏做成行业范本,我赌的肯定还是它。
到时候,这台折叠屏iPhone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引发市场换机潮的引爆点?我们不妨一起等到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