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行那会儿,我也以为做课就是录视频→上架→数钱一条龙。直到看见某大V的299元Excel课一年卖8000份,转头发现隔壁同款课程付费人数还不到50人——知识付费的韭菜,可能先从割讲师开始。
【场景嵌套】
想象你花了三个月打磨出一套Python入门课,上传到某平台后:
用户买单后直接跳转平台首页,你连学员邮箱都拿不到;
每单被抽成30%,还得交每年2万的技术服务费;
课程排在第20页,得自己吭哧吭哧往社群引流…
这种模式下,80%的收益其实在给平台打工。真正懂行的老炮儿,早把战场换到了能掌控数据、0抽成的工具上——比如用凸知这类系统搭建自己的教学站,后端直接对接微信支付,赚到的每一分钱都进自己口袋。
知乎有个热梗:你的干货没人看,因为长得像《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在线教育最反常识的事实是:课程质量只决定续费率,营销能力才决定生存率。
某编程机构测试过两组同一讲师的课程:
A组:专业术语+理论推导,标题《机器学习核心算法精讲》
B组:直接贴就业薪资+项目截图,标题《3个月转行AI,她工资涨了2倍》
结果B组转化率是A组的7倍。
【行业标杆】
用凸知的机构客户里,有个心理学团队就玩得很溜:
1. 分销裂变:学员分享课程链接到朋友圈,每带来1个付费用户返现30%;
2. 会员卡锁客:199元年度会员卡,包含所有单价低于150元的课程;
3. 优惠券组合:新用户注册领50元券,但必须买满300元才能用。
这套组合拳让他们的完课率稳定在68%(行业平均仅35%),私域沉淀了2.7万精准用户。
见过太多教训:某平台突然修改分成规则,某工具商强制升级系统导致课程下架…不想被卡脖子的机构,都在抢数字房产证。
凸知支持源码交付的价值在于:
数据100%私有化:学员手机号、学习行为、支付记录全部自己托管;
功能任意魔改:比如给高净值客户定制专属学习路径,或者对接自研的AI助教系统;
规避政策风险:教育行业监管收紧时,自有系统能快速调整内容审核规则。
有个线下考研机构迁移到凸知后,把错题本功能接入了他们的题库系统,结果客单价从980元拉到2580元——差异化功能才是溢价的底气。
太多人盯着怎么做课,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怎么卖课。三个被验证的野路子:
1. 暴力测试选题:在抖音/小红书投10条不同方向的内容(比如会计转行宝妈副业),哪个播放量高就针对哪类人群做课;
2. 价格锚点陷阱:上线1980元的高阶课不是用来卖的,是为了让旁边398元的基础课显得超高性价比;
3. 直播洗流量:用凸知开免费直播课,中途弹出限时优惠弹窗,实测比录播课转化率高3倍。
有个做职场技能培训的博主更狠:把9.9元的引流课包装成HR内部资料包,用户付款后自动跳转到1999元训练营的报名页——用凸知的分销功能,这套动线让他单月流水破了80万。
(最终段落自然收尾,不添加总结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