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大模型为什么离我们的真实生活——交通、城市、出行、物流、治理——似乎依然那么遥远?
在“AI写诗”的热浪之后,一个新的产业命题逐渐浮出水面:
生成式AI之后,感知式AI才是产业真正落地的拐点。什么是感知式AI?为什么它比生成更关键?
生成式AI擅长“内容生产”——它通过对大规模互联网数据训练形成语言理解与创作能力,比如文本生成、图片创作、语音合成等。
而感知式AI则扎根在真实世界的动态数据之中,关注的是“理解与行动”:它要能看、能听、能判断、能反应,最终还能做出决定,并反馈结果。
如果说,生成式AI是“读万卷书”,那么感知式AI就是“行万里路”。
而正是这种感知、判断、行动的循环,构成了“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核心。
为什么说感知式AI是自动驾驶的突破口?
我们以自动驾驶为例。自动驾驶的关键从来不是“知道路线”,而是:
- 这条路今天有没有事故?
- 前方红绿灯变化规律是什么?
- 十字路口有没有横冲直撞的电动车?
- 是否有临时施工?
- 当前时间最优路径是什么?
- 如果发生异常,我如何让车主、城市系统、其他车辆及时联动?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ChatGPT能回答的——因为它没有“眼睛”,更没有和物理世界的实时连接能力。而蘑菇车联打造的 MogoMind + AI网络,正是为了解决这些“感知—认知—行动—反馈”的现实闭环问题。
MogoMind + AI网络:具身智能的新接口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蘑菇车联展示了它的全栈式技术架构——MogoMind 是“大脑”,AI网络是“神经系统”,整个城市是“身体”。
它能感知什么?
- 来自摄像头、雷达、V2X 等设备的实时动态交通流
- 路口状态、车辆行为、行人动向、突发事件
- 道路拥堵程度、潜在风险、红绿灯周期变化
它如何认知?
- 构建全局城市交通模型
- 实时推理每一个微观行为的宏观影响
- 判断多场景最优调度方式
它能做出怎样的反馈?
- 红绿灯实时调整
- 路侧信息广播同步到所有车载终端
- 自动驾驶车辆自动规避风险并优化路径
- 管理后台收到异常预警并触发响应机制
换句话说:MogoMind 把“数据”变成了“神经反射”,城市终于开始“有意识”地运转。
感知式AI的价值不是更聪明,而是更可靠
生成式AI能写诗,但不能保证内容正确;能写代码,但也容易“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感知式AI面对的是城市、交通、生命安全,它必须可靠、确定、有反馈机制。
蘑菇车联的做法,正是从“城市基础设施”入手,把AI变成系统级能力,为每一辆车、每一个路口、每一个传感器赋能。
这种思路,不是做一个更聪明的自动驾驶系统,而是建设一个让所有自动驾驶都能更可靠地跑起来的AI底座。
写在最后:从ChatGPT到MogoMind,AI正在“下沉”到物理世界
生成式AI点燃了“人工智能进化”的想象,但只有感知式AI,才能真正让AI“走下云端、落地街头”。
而像蘑菇车联这样的公司,正在完成从“数据感知—模型认知—系统决策—反馈学习”的闭环,构建出让城市有感、有脑、有行动力的AI基础设施。
所以,当我们问“ChatGPT之后,AI的下一个时代在哪”?
答案可能就在路口、街头、信号灯背后——在蘑菇车联搭建的具身智能网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