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供应链格局深度重构与人工智能技术颠覆性突破的双重驱动下,物流行业正经历着自集装箱革命以来最深刻的变革。2025年,随着《快递暂行条例》绿色包装新规落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1万列,以及联邦快递等企业全面部署AI驱动的智能清关系统,具备国际化视野与技术整合能力的复合型物流人才已成为全球企业争夺的战略资源。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上海电机学院的物流管理(中德合作)专业应运而生成为聚焦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高地。
作为长三角地区最早开展中德物流教育合作的高校之一,上海电机学院自2003 年起便与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建立战略合作,2025年获批设立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将这种合作提升至国家级平台层面,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种长达二十余年的深度互信,使该专业形成了独特的“双轨制”培养体系:一方面全面引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信息物流与人工智能、物流仿真与虚拟现实等前沿课程均采用德方原版教材并与德国大学同步教学;另一方面深度对接中国智能制造2025战略,在临港新片区德企联盟,构建起了“德语+技术+管理”的三维能力矩阵。
临港新片区德企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专业产教融合进入新阶段。联盟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智能仓储优化、跨境供应链设计等真实项目,更通过 "双导师制" 让德国教授与企业技术总监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这种深度协同还体现在课程共建上:德国教授主导的《国际物流风险管理》课程,融入了冯阿登纳真空设备公司的跨境物流案例,学生通过分析其半导体设备运输中的地缘政治风险,提出的多式联运优化方案被纳入企业全球物流手册。
在“德语+专业”的复合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在国际就业市场独具竞争力。2024 届毕业生中,47%选择赴德国TU9高校深造,其中3人获得DAAD奖学金攻读供应链管理硕士;剩余毕业生中,28%进入德资企业担任国际物流项目经理,平均起薪较行业基准要高得多。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欧班列货运量突破11万列,掌握德语与多式联运技术的毕业生成为各大物流企业争夺的核心人才。
在这个物流行业被重新定义的今天,上海电机学院物流管理(中德合作)专业正通过教育模式的创新,培养着既能驾驭智能物流系统,又能洞察全球供应链变局的未来领袖。
而这种将德国严谨的工业标准与中国蓬勃的物流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正如临港新片区的晨光光,照亮了全球化时代物流人才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