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战略到产业升级,信息技术就像一根隐形的主动脉,牵动着各行各业的革新节奏。如今,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不仅催生了无数新职业、新赛道,更对人才的创新力和实践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孵化的主阵地,谁能在技术竞赛的实战中脱颖而出,谁就更能证明其培养模式的硬核实力。
近日,第十二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武汉举行,而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两支队伍在此次比赛中均斩获全国二等奖。
其中,石佳琦、何黛杰等同学在高尧、杨加玉老师指导下完成的《5G驱动多模态视觉感知的机场道面AI巡检系统》,精准抓住机场道面检测的痛点,用5G和AI技术打造了全自动检测设备,把技术创新落到了实际场景中;而刘如宸、魏欣语同学开发的“云路智检系统”,聚焦5G网络优化仿真,用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案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
这两个获奖项目,一个深耕硬件设备研发,一个专注网络技术优化,恰好体现了长安大学在信息通信领域培养方向的多元化——既鼓励学生扎根具体场景解决实际问题,又支持在技术理论层面进行创新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绩并非偶然。据了解,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师资队伍那是相当给力,据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官方信息,全院有202名教职工,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74人,光博士生导师就有45人。更厉害的是,82%以上的专任老师都有博士学位,还有27位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人才,跟着这样的老师学,起点就不低。
而且这些年这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先后获得150多项国家专利、1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还有120多个软件著作权,高水平论文发了300多篇。科研项目也不少,27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项目,每年新增合同额都能超4000万元,还拿过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实力摆在这儿。
在加上硬件条件的支持:国家级的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分实验室,还有自动驾驶测试基地这些“国字号”平台都有,省部级的实验室和示范中心也不少。像无人车测试台、自动驾驶汽车、64线激光雷达这些超百万的大家伙,足足有50台套,想搞点实践研究,设备管够。
另外长安大学还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和校企合作,其信息工程学院与20多个国家的大学、企业有合作,11家企业还设了奖学金,不少校友在华为、百度这些大厂发光发热。从这些实打实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学知识还是练本事,这儿的条件确实挺扎实。
由此可见,当5G、AI的浪潮拍打着每个行业的堤岸,长安大学正用硬核师资当罗盘,拿千万级设备做船桨,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技术比拼里学会掌舵。这样的培养模式,才是给产业升级输送的“硬核燃料”,也是高校在技术革命里该有的清醒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