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向未来的镜头?以目前微单相机系统的发展来看,在规格不变的基础上,越来越便携,同时画质不断超越过去,应该是多数影像品牌与用户的共识。
以此来看,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应该也算是这样的一支二代镜头。
(图片来自适马官网)
1.更加轻巧,按键更多
正如前面说的,作为第二代的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在尺寸是缩小了约7%,重量减轻了10%。虽然滤镜口径达到了82mm,但无论装在机身上还是拿在手中,都让人感觉比较小巧,不会给外拍带来压力。
在体积与重量上做减法的同时,是适马在操控性上进行的加法。这支二代镜头不仅配备了光圈环,还拥有光圈环锁定开关、无级光圈切换开关和2个可自定义功能的AFL按钮。对于一支专业级“大三元”镜头来说,完全可以满足摄影师的各种操控需求。
两个AFL按钮
(图片来自适马官网)
在对焦方面,这支镜头采用了HLA(高响应线性致动器),安静而快速,同时适合照片和视频拍摄。
2 .感受画质与耐用性
没有什么比气候多变的野外拍摄更考验一支镜头的成像素质与耐用性了。就如同我带着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前往最近很火的新疆,去伊宁的喀拉峻和赛里木进行了拍摄。
初到喀拉峻的山野,天气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一阵后来演变为冰雹的急雨悄然来袭,让刚踏上高山草甸的我既兴奋又感到一丝压力。
阴云下,我首先拍摄了一张F2.8光圈全开的照片,先看看这支第二代镜头的全开画质: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24mm;
光圈:F2.8;
快门:1/1000秒;
感光度:ISO100。
其实对这个场景来说,F2.8光圈时的轻微暗角能渲染乌云的气氛。而从放大的画面来看,这支适马镜头的全开解像力足够“喂饱”索尼6100万像素的全画幅相机。
画面中心局部放大
在画面边缘,这支镜头的表现也很不错。抛开不同光圈带来的景深差异,在解析力上全开时就已经令人满意了,甚至草坪上那些微小的蒲公英都能看得很清楚。
画面右边缘局部放大
而在70mm端,这支镜头也能提供极佳的解析力。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70mm;
光圈:F4.5;
快门:1/250秒;
感光度:ISO100。
长焦端的画面同样镜头得起放大观看:
画面中央的局部放大
但对一支镜头来说,长焦端考验的不只是解像力,焦外虚化同样重要。恰好,在愈发密集的雨中,我看到了一段巨大的枯枝。70mm端F2.8光圈下,画面的解析力非常出色,同时焦外光斑也比较圆润。光斑在画面角落依旧比较圆润,但也会存在一定的“切边”情况。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70mm;
光圈:F2.8;
快门:1/80秒;
感光度:ISO100。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这支镜头收缩光圈后的焦外光斑也能保持得非常圆润,说明镜头的11片圆形光圈叶片发挥了作用。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70mm;
光圈:F2.8;
快门:1/80秒;
感光度:ISO100。
焦外部分局部放大
而在整个从焦内到焦外的过渡上,这支适马镜头的表现也令人满意。这一点从我在赛里木湖畔拍摄的雪山就能看出——远处的雪山极为清晰,而近景地面的银莲花渐次虚化,从清晰到柔和非常自然。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70mm;
光圈:F2.8;
快门:1/800秒;
感光度:ISO50。
这支适马镜头还有一个“隐藏技能”,就是24mm端可以进行17cm的近摄,达到1:2.7的放大倍率。只不过我在草原并没有找到很合适的场景,考虑到远近大小比例和景深关系,并没有将镜头靠到最近,光圈也未开至最大。而实际上镜头的放大效果还可以更高,景深还能更浅。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24mm;
光圈:F11;
快门:1/40秒;
感光度:ISO50。
但这种近摄能力实际上拓展了镜头的用途和表现手法,绝对是摄影师所喜爱的。
最终,在拍完了上面的照片后,镜头上已经淋满了雨水。在用纸巾稍加擦拭后,就投入了接下来的拍摄,镜头没有丝毫问题。
镜头上的防尘防溅结构
(图片来自适马官网)
这与镜头的防尘防溅结构有关。镜头前方的防水防油涂层也表现出色,没有让雨水留下任何痕迹。
3. “大三元”的使命
事实上在野外拍摄时,向上面那样带有测试意图的照片,并不是我常去拍摄的。我会更多考虑画面的内容,与用何种方式令照片显得超出肉眼所见。
慢速快门与黑白,就是最常用的两种方法。而这两种方法对于镜头的解像力和细微的层次表现都有极高要求,因为它们意味着镜头前端会加上一到两片减光镜,或是去掉色彩让画面的灰阶过渡成为看点。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24mm;
光圈:F5.6;
快门:160秒(叠加两片ND滤镜);
感光度:ISO50。
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无疑可以满足这些要求,让我在创作时可以放心、醉心于画面,而不必担心镜头有什么短板。加上ND后依然有足够的清晰度,转成黑白后的层次非常丰富,没有因追求高反差而损失细节。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24mm;
光圈:F8;
快门:13秒(加ND滤镜);
感光度:ISO50。
而无论何种焦距、何种光圈、何种极端天气,都能获得满意的效果,也正是定位于专业的“大三元”镜头的使命吧。由此看来,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无疑是一次出色升级的结果,也是满足未来更为严苛全面的镜头要求的称心之作。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61mm;
光圈:F8;
快门:240秒(叠加两片ND滤镜);
感光度:ISO50。
机身:索尼α7R V;
镜头:适马24-70mm F2.8 DG DN II | Art;
焦距:24mm;
光圈:F8;
快门:1/320秒;
感光度:ISO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