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应该很少人会否定“当下是一个快时代”这个观点,毕竟看视频都需要按下2倍速,创意行业概念构思甚至也开始依赖算法……“慢”,反倒成为了珍贵的特质。我们机缘巧合之下认识的复合型设计工作室coldpool冷水池,身上就拥有这样的特质——从具体的RISO印刷、设计业务到经营内核,都渗透出“慢、多元、但有生命力”的状态。
coldpool 冷水池
Via coldpool冷水池
走进“冷水池”,人们或许很难立刻说出对这里的定义,因为在这个空间中你既能看到艺术商品的售卖、展览区域、RISO印刷工作区,甚至还有设计工作室、艺术留学的痕迹。他们以一棵树的姿态,在广州这片城市土壤中,缓慢、稳固、自然地生长着。
coldpool 冷水池艺术商店内部
Via 冷水池
他们的枝干延展至社区、学生与创作者之间,最终构建出一个兼具韧性与温度的“生态系统”:有明确的主干,也有自然分蘖的枝条;它慢,不追求速成,但更扎实地进入土壤;它杂,不预设路线,却在相互滋养中长出生态。这样的一棵树,究竟如何生长的?
RISOGRAPH Tool Book
Via 冷水池
RISO(孔版印刷),这项起源于日本的工艺,它独特吸引力源于油墨滚筒压印的物理过程,其结果并非精准完美,却生成了无可替代的粗粝网点与独特色彩。
冷水池的RISO 印刷作品
Via 冷水池
它要求从业者兼具持久的耐心与技术,更需与机器达成精妙的默契。唯有对各种设计形态、纸张特性、尺寸规格、色彩搭配、层次呈现乃至装订方式拥有透彻的理解,才能产出称心如意的作品。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当快速完美的高精印刷无法复制的魅力,也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艺术家青睐。
冬至海报印制
Via 冷水池
冷水池同样尊重RISO的“天然”的特质,在采访的时候他们提到:“大面积的专色印刷常常容易出现斑驳感,这既是RISO的特性之一,也可能影响图像的阅读性。我们花了很大精力去调整每一组印筒状态和纸张适配,尽可能地让‘斑驳’成为一种偶发的美学而非常态的瑕疵。”显然,这种特质自然也不太适合粗放地扩张和快速复制
coldpool RISO Color Sample
Via 冷水池
因此在回答我们未来会如何推广这项业务时,他们也坚定清晰地表示:“让小众更小众。”体现在行动上是不投放广告、没有频繁在社交平台刷存在感,也不急于教育“ C 端”用户,只是把这项工艺视为一种“被理解后才能使用”的特殊技术——拒绝将其消费为潮流,而是像对待一种语言、一种关系一样去使用它。
coldpool RISO
Via 冷水池
慢慢地,RISO 这枚“种子”长出了根系、开枝散叶:在产品合作中,它通过RISO延展出结构装置的可能性,比如他们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合作的「泠风来」风车套组——产品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序,分别使用五种 RISO 油墨与纸材结构表达不同属性。当纸页的旋转与金属杆件、水泥底座一起构建轻盈与稳定并存的动态雕塑,一次东方文化语境下的媒介重构尝试也完成了。
「泠风来」
Via 冷水池
RISO的根系同样触达了冷水池的艺术教育板块中,它是学生作品集的表达手段,赋予材料语言上的差异性;在展览项目合作中,它是设计到展陈之间的媒介;
这些都奠基了他们“慢下来、听纸张说话”的工作方式,在冷水池看来,节奏不是效率的对立,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控制。如他们所说:“我们坚信,笨方法才是快方法。”
冷水池艺术教育板块
Via 冷水池
如果说 RISO 是一棵树的主干,那么它所衍生出的业务——从艺术留学到产品开发,从策展到教学合作就是一根根自然生出的枝条。
他们拥抱这种非线性、非标准化的发展路径,设计师不是“服务商”,是“共谋者”——在项目一开始就介入判断、共建方案,而非等流程落定后再进入执行。正是这种参与的深度,使他们的每一根枝干都扎实有力、带有自身逻辑。成为一种对“自然蔓延”的信仰,推翻了成果优先的短线行为。
coldpool X 王见展览「啄么啄么:城市遛鸟日常」
Via 冷水池
他们的生态流动且开放。每一个项目、每一张纸、每一次失败的实验,都是创作者与材料、媒介、语境之间的真实对话。当“玩”转为专业感知力的前身,教育就成为了共创。冷水池像一个温度适宜的温室,给那些愿意扎根和生长的年轻人,提供了空间与节奏。
冷水池workshop
Via 冷水池
2024年,当整个设计行业都在讨论线上转型和降本增效时,冷水池却做了一个几乎反潮流的选择:他们开了一家线下艺术商店。
“当时市场环境整体不太好,我们也犹豫过。但我们需要一个物理空间去承载产品、承接展览,也让别人能直接看到我们的材料、技术和态度。”这个决定带来的,不只是销售额,更是全新的连接可能:有人在展览中偶遇 RISO 印刷,被一张纸吸引停留一小时;有人原本是学生,后来变成策展合作人;还有人只是路过,结果在这里找到了对设计的重新认识。
「啄么啄么:城市遛鸟日常」展览现场
Via 冷水池
工作室表示:“它变成了一个‘对外的窗口’,让冷水池在被看到之前,先被碰到了。”在一个碎片化、速食化的传播环境里,这种可被“碰到”的实体存在,反而成为了最稳定的生态节点。
冷水池的故事,是一棵树的故事:不是被剪裁成标准形状的树景,而是一棵带有自身节律的植物。它吸收、判断、生长、分蘖,靠的是对节奏的敏感、对方法的坚守、对关系的信任。在这棵树上,创作者、学生、客户、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枝条与位置。
对于设计师或工作室而言,它或许可以成为一个范本,让我们学会资源整合、不断提升、扩充,从而保持独特的竞争力。在更大的语境里,它也提供了一种温柔的可能性:在一个快速奔跑的行业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慢下来,用真实的工作积累,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生态。
现在,我们想和这棵树的“护林员”聊聊,如何像树一样思考,像树一样“行动”。
冷水池
Via 冷水池
Q1
RISO印刷成本相对较高且有一定门槛,在推广这种相对小众的印刷方式时,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冷水池
我们的观点是:让小众,继续小众。
所以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将“推广RISO”作为目标,更不会主动进行面向C端的大规模传播。我们既没有投放广告,也没有花非常大力气去做RISO内容科普,更不会在社交平台上反复强调RISO的“独特性”——这些方式不仅在人力与成本上极为消耗,而且也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传播机制。我们更倾向于通过项目合作、定制产品(to B),或者学生的教学实践,让RISO的影响力以自然、内嵌的方式生长。在我们看来,RISO是我们工作室众多输出媒介中的一种,但绝不是一个必须“让所有人都知道”的对象。相对冷静地对待这项工艺,本身也是一种策略选择。
RISO 印刷荧光色细节
Via 冷水池
如果一定要说推广中的最大难点,反而是学会拒绝那些看似能让RISO变得“大众化”的诱惑。RISO这项技术的诞生,本就不是为满足普遍的印刷需求,而是为了填补市场中关于“小批量专色印刷”这类精准、小众、独特的空白。从一开始,它就是为少数的或者说是相对非常规的印刷需求服务的。
我们始终认为,RISO这项工艺的价值不在于是否被大众接受,而在于它是否被那些真正理解它特质的人使用。所谓“小众的推广”,在我们眼里,并不是“让更多人知道”,而是“让更多志同道合的少数人靠近”。与其拓宽受众面,我们更愿意吸引更多愿意深入理解这项工艺的独特性——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更长效的生态构建路径。
coldpool X 王见-「啄么啄么:城市遛鸟日常」
Via 冷水池
Q2
对于很多年轻创作者,“玩”的心态往往是创作的起点。冷水池如何将这种“玩”的精神融入到“生意”中? 你们如何界定“有价值的实验”和“无目的玩”?
冷水池
我们其实并不把“玩”和“生意”区分得太清楚。很多我们做得最好的项目,最开始都不是为了“交付”而做的。可能只是某种尝试,甚至是失败了很多次的废稿,后来被整理出来形成了方法。
“玩”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保持感知的方法:材料、图像、语言,甚至是印刷方式的变化,都是我们“玩”出来的判断系统。我们会从中抽取那些能够落地、可持续的方向,慢慢发展成产品或服务。所以我们不太在意“有没有目的”。那些没有目的的事物,反而保留了未来的可能性。有时候,判断什么值得留下,比判断什么能立刻回报更重要。我们坚信,在创意产业中“无目的玩”,一定会变成“有价值的实验”。
coldpool X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回声”展览
Via 冷水池
Q3
你们认为维系工作室健康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冷水池
在一个时快时慢的大环境中,能够维持自己的节奏,是一种生存能力。不是所有创意都值得追,不是所有流量都需要抢。我们会筛选我们要做的事、做得慢一点、做得完整一些,这可能听起来不聪明,但对我们来说是可持续的方式。稳定不等于保守,我们依然在不断调整方法和结构。
或者说,我们坚信笨方法才是快方法。以艺术留学为例,我们就是老老实实的和学生一起打磨案例,老师和学生都为了做出高质量的项目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甚至不惜控制学生人数,大多时间里数量和质量是难以共存的。我们的媒体账号也是这样,我们并没有选择投流,而是老老实实做内容,所幸也慢慢得到了大家的喜欢,目前粉丝乍眼看上去不算多,但是我们即使还没系统性地做社群运营,我们的粉丝粘性和活性也依然在线,并且转化率也不错。
如果要总结一句话,那就是:“我们想做的,不是一个一直在‘变’,而是一个能活下去、还能继续思考的工作室。”
印刷 workshop
Via 冷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