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近段时间似乎每个音频爱好者都在流传一条悄然出现的新闻:原本价值上万元的封闭式平板耳机,竟然出了个“白菜价”版本。而且拓展看看它的设计、出品方和价格,似乎在告诉我们:谁还需要那么高端的硬通货?
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想过一个品牌为什么突然打出降维打击的牌?用一句话来说,似乎这是“技术高地”上的某种自我拆解。去年我碎碎念到,HIFIMAN的标准产品虽好,但价格一旦落在一万多,多少人会觉得有点“遥远”。近日我查了一下数据,HIFIMAN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增长。从2022年的报告看,去年国内高端耳机市场依然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率,尤其是封闭式平板耳机的占比比前年多了大概15%左右。也就是说,这个档次的玩家还在扩大,但他们的打法似乎变得更“实用”一点。
我还纳闷,就这价格变动背后,实际到底发生了什么。HIFIMAN最早的标准版AUDIVINA,是两年前推出的,当时售价突破万元,靠木碗的外观打动了不少发烧友。但随着制造工艺的维护成本逐步攀升,再加上市场对“实用性”的需求越来越强,品牌尝试去掉“装饰性”材质,换成塑料材质的仿皮,成本一下子降低了许多。这也是为什么,最新推出的AUDIVINA LE可以实现2599元的价格,从配置、声音特性到配件,几乎保持了原汁原味。
这让我想起,我记得去年有个业内调研,说高端耳机的用户不再只盯着“稀有的材质”,更看重声音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为,好的木质共鸣腔会带来声场的变化,价格一万多的产品也是如此,但成本太高,必须依靠打响名声才能维持。而如今,HIFIMAN对“贵”字进行了一次“减法”,留下一颗“用心”的心。
我觉得这也是个不得不承认的趋势:很多所谓的“高端”,其实像在说“我们做的是真的好”,但一味追求材质、制作工艺,真的是市场的唯一动力吗?在我体验的过程中,AUDIVINA LE的声音其实变化不大,但厂方加入了细微的调音调整,使得人声更流行化了,整体更迎合大众。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和朋友讨论时,他们都说这款耳机“更亮一些”,其实我自己听下来也觉得,声音上比标准版略微更“开阔”,但那种微妙的变化,没有量化数据,或者不是用监测设备可以量化的东西,谁又能说得准呢。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很多老用户在听到“减配”和“价廉”的消息时,眼角都在抽搐。毕竟,那些曾经为了“木碗”瞎折腾的迷们,心里难免会滋生点“被背刺”的味道。你说,这是品牌的“策略”,还是所谓的“市场做局”?有人会说,想跟日韩、欧美那些品牌竞争,就必须靠“高梗”,但我更觉得,这是个企业逐渐意识到:市场的门槛在降低。
数据显示,去年国补政策推动了国产高端品牌的增长,HIFIMAN在价格策略上的调整,反映了对“补贴+性价比”的市场打法的顺应。而且从长远看,这也是避免“高端头饰变鸡肋”的一种办法。谁愿意用十几万的耳机,却难以日常使用?而今,留意到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破局式”的产品,像AUDIVINA LE这种“减配+降价”的策略,反倒迎合了他们的实用需求。
我还在想,如果有人告诉你,过去你必须花一万多才能享受到的声场体验,凭着简单的“减配”就能用三分之一的价钱拿到,你会信吗?这里面的“天平”其实早已倾斜。因为,声音的本质其实越来越被看作“个人偏好”,不像以前那样,用原材料说话,而是用调音和配合来打动听众。
或许,这也是一个市场的变化。过去我们追求极致的“材料美”和“手工”,现在反而变成“技术调音+成本管理”。我知道你会说,这样还算真的高端吗?我自己在反复比较后觉得,真正的故事不在“外壳”,而在“脑袋”。品牌在降价的拼的还是调音师和工程师的功底。你用一块塑料就能“骗”过原则追求工艺的那些人,未必不是一种智慧。
我想问问自己,也问问你:这个趋势会成为潮流,还是只是短暂的“突兀”?在我看来,听音这事,终归还是个“个人偏好”的游戏。只现在的“品牌”似乎更懂得用“价格坦诚”和“调音调性”去和市场搏斗,到底是谁在慢慢重塑“高端”?没有人给出答案。只是我一边看着那份售价,一边困惑:我们要的到底还是真正的“好声音”吗,还是只剩下了“性价比”的呼声?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