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聚光灯下,腾讯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混元3D世界模型1.0(混元3D世界模型1.0)正式发布,并旋即宣布全面开源。
这并非又一个“文生视频”式的技术炫技,而是一个能用一句话、一张图在几分钟内生成可漫游、可交互、可编辑的完整3D世界的庞然大物。
有人惊呼,这是“生成式AI领域的Minecraft”,但这个比喻或许还不够精准。它更像是一套完整的创世工具,将过去专属于顶尖游戏工作室和CG团队的“世界构建”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向全球开发者开放。
当一个行业巨头选择将如此核心的技术“公之于众”,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惊叹其生成效果的酷炫。这背后必然隐藏着深思熟虑的技术路线选择和环环相扣的商业战略布局。
一、从“生成万物”到“创造世界”作为此次发布的亮点之一,腾讯混元3D世界模型1.0融合了全景视觉生成与分层3D重建技术,同时支持文字和图片输入,实现了高质量、风格多样的可漫游3D场景生成。
过去需要专业建模团队数周才能搭建的3D虚拟世界,现在只需一句文字或一张图片,几分钟内即可生成。
实现“世界生成”面临两大技术困境:纯3D训练数据稀缺且昂贵;3D表征的计算和内存开销巨大。直接在3D空间进行暴力生成,目前来看既不经济也不高效。
对此,混元团队采取了一种极为务实的融合方案,其技术架构可以概括为一个巧妙的“两阶段”生成范式。
第一阶段:3D世界的压缩与表征(3D-aware VAE)
首先,模型需要学习如何“理解”一个3D世界。研究团队训练了一个特制的3D感知变分自编码器(3D-aware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
这个VAE的任务是将海量、高精度、结构复杂的3D场景数据,编码(压缩)成一个维度低得多但信息量密集的潜在空间(Latent Space)表征。
这个过程好比是将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提炼成几页精准的摘要。
这个“摘要”(即潜在编码)保留了原始3D世界最核心的几何、纹理和风格信息,为后续的生成步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在潜在空间中扩散生成(Diffusion Transformer)
当拥有了一个高质量的潜在空间后,真正的“创造”过程便开始了。
研究团队在这一潜在空间上,训练了一个当前生成领域最前沿的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并且其骨干网络采用了强大的Transformer架构(即DiT, Diffusion Transformer)。
其工作原理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从混沌到有序的雕琢”。模型从一个完全随机的噪声潜在编码开始,在文本或图像提示的语义引导下,通过多步“去噪”过程,逐步将这个随机噪声雕琢成一个有意义、符合用户要求的、全新的3D世界潜在编码。
最后,这个由DiT生成的新潜在编码,会被送入第一阶段VAE的解码器中,由解码器将其“解压”还原,最终构建出用户所见的完整、具体的3D世界。
更值得一提的是,混元3D世界模型1.0最令人兴奋的,并非仅仅是生成世界的视觉效果,还有其三大特性,这标志着AI生成内容从“展示品”向“生产力工具”的决定性转变。
可漫游:生成的场景不是一个只能原地旋转观看的“天空盒”,用户可以通过键盘和鼠标在其中自由移动。这为游戏原型、VR体验和虚拟旅游等应用提供了基础。
可编辑:得益于语义分层技术,场景中的前景物体与背景是分离的。开发者可以将生成的标准3D网格文件导入Unity、Unreal Engine或Blender等主流软件中,对单个物体进行移动、缩放、替换,甚至删除,实现了AIGC内容与传统CG工作流的无缝衔接。
可仿真:这是其最深远的潜力之一。由于场景中的物体是独立的3D资产,开发者可以为它们赋予物理属性,进行动力学仿真。这意味着,生成的不仅是一个静态布景,更可以是一个能够响应物理规律的微型世界。
这三大特性共同指向一个核心价值:工业级可用性。
腾讯的目标显然不是做一个玩具,而是要打造一个能被内容创作者真正集成到生产管线中的强大工具。
(生成界面演示:生成3D场景资产可二次编辑)
发布即开源,对于一款如此重量级的模型而言,无疑是一次大胆的战略宣言。要理解腾讯此举的深意,必须将其置于其更宏大的AI战略蓝图中进行审视。
WAIC现场,腾讯首次完整展示了其“1+3+N”的AI应用全景图。
“1”个核心引擎:以腾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为基础。
“3”类平台能力:分别面向C端用户的智能体平台“腾讯元器”、面向B端企业的“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以及面向机器人行业的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钛螺丝)”。
“N”个应用矩阵:覆盖办公、生活、企业服务等场景的AI智能体,以及深度融合AI能力的微信、QQ、腾讯游戏等生态产品。
在这个体系中,混元3D世界模型1.0扮演的角色远不止一个模型。它是“1”中多模态能力的巅峰体现,更是赋能“3”和“N”的关键基础设施。
对于游戏,它能极大缩短场景搭建周期;对于具身智能,它能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物理仿真环境;对于C端应用,它可以为VR/AR社交、虚拟空间体验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容。
(物理仿真应用展示)
腾讯的开源,并非纯粹的“为爱发电”,而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商业竞争策略。
首先是抢占标准,定义未来。
在3D AIGC技术爆发的前夜,谁能提供最易用、最强大的开源工具链,谁就能定义这个领域的“游戏规则”。通过开源,腾讯希望让混元3D世界模型1.0的架构、数据格式和工作流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吸引全球开发者围绕其进行创作和创新。
其次是生态赋能,流量反哺。
腾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庞大的应用生态,尤其是游戏和社交。通过免费提供强大的3D世界生成工具,可以极大地激发中小开发者和内容创作者的活力。
这些开发者用腾讯的工具创造出的内容,最容易、也最自然地会发布到腾讯的平台(如微信小游戏、QQ频道、VR应用商店等),从而反哺和繁荣其主营业务。显然,这是一种“授人以渔,共建鱼塘”的策略。
第三是社区驱动,加速迭代。
开源能够汇聚全球开发者的智慧。社区的力量可以帮助模型更快地发现问题、修复bug、开发插件、拓展应用场景,从而以远超闭源团队的速度进行迭代。这在技术日新月异的AI领域至关重要。
最后是降低门槛,激活产业。
3D内容创作的高门槛一直是行业痛点。混元3D世界模型1.0的开源,让一个独立游戏开发者或小型工作室,也能拥有接近大厂的场景生成能力。这将催生出大量过去因成本问题而无法实现的游戏和应用,从而做大整个3D内容产业的蛋糕,而作为平台方的腾讯,自然能从中受益。
三、在开放与封闭之间,腾讯的选择放眼全球,AI巨头们在模型策略上路径不一。
OpenAI的GPT系列和Sora走向了高度封闭的商业模式,通过API调用获利;Meta的Llama系列则坚定地选择了开源路线,试图通过开放社区挑战OpenAI的领先地位。
腾讯此次在3D世界模型上的选择,显然更贴近Meta的哲学,但又带有自身独特的“腾讯特色”。
与纯粹的技术公司不同,腾讯拥有强大的内容分发渠道和应用场景。它的开源战略,不仅仅是为了推动技术本身,更是为了武装其庞大的生态军团。这使得它的开源比其他公司多了一层产销一体的闭环逻辑。
当开发者使用混元工具创造出精彩的VR世界时,他们会发现,将其一键发布到与腾讯合作的VR平台是最便捷的选择。这种无缝衔接,正是腾讯希望构建的、难以被复制的生态壁垒。
我们看来,腾讯混元3D世界模型1.0的发布与开源,其意义远超一次技术展示。它是一次精心布局的战略落子,旨在通过解放3D内容生产力,来重塑整个数字内容生态的格局。
通过将最前沿的创世工具交到全球开发者手中,腾讯不仅是在展示自己的技术肌肉,更是在邀请全世界的创造者,共同来填充和繁荣它庞大的应用宇宙。
这场由AI驱动的3D内容革命已经拉开序幕。它或许不会立刻颠覆一切,但它已经为游戏开发者、VR梦想家、数字艺术家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正如腾讯所期望的,一个“好用的AI”正在从遥远的技术地平线,加速来到我们身边,而这一次,它带来的,是创造整个世界的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