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竹节草”的
“倾盆”密码
气象科普
最近,第8号台风“竹节草”成了天气舞台的“顶流”。自生成以来,它频频上演反转大戏,让大家格外关注。这个“特立独行”的台风,到底藏着哪些秘密?
“起死回生”的神奇操作
7月23日“竹节草”生成时,旁边已经有一个竞争者,第7号台风“范斯高”。随后,两个台风在“藤原效应”下产生互旋,一个往北偏东方向,一个往偏西方向移动,彼此争夺水汽和能量。结果两败俱伤,两者在26日双双减弱为热带低压并被停止编号。
出乎意料的是,在停编仅一天后,“竹节草”就重新集结了残余云系,于27日夜里“复活”为热带风暴,重临天气舞台。这是怎么回事呢?
“竹节草”路径(中国天气网)
其实,所谓“复活”的台风之前并没有完全消失不见。每个台风在生命进程中有强有弱,当弱于热带低压级别就被停编,但只要残余环流还在,就有可能再度发展。“竹节草”能成功复活,一方面是北上时吸收了“范斯高”残留云系,另一方面是吞并了东侧的台风胚胎91W,有了能量和水汽的补充,实力增强。但是复活后,由于所处的环境场条件一般,并没有很好发展,2天多的时间只维持在热带风暴级别,结构也不完整。
历史上,台风“死而复生”比较少见,上一次是2014年的“海贝思”,它登陆广东后迅速减弱并停编,但其残余环流移入东海又获得发展,从而“复活”。
“举棋不定”的多变人生
“竹节草”复活后,掉头向华东袭来,30日4时30分在舟山第一次登陆,它出现了很多不寻常。
移动慢、打转滞留是“竹节草”路径特点,首先与引导气流弱密切相关。通常,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顺时针气流是台风移动的主要推动力,但“竹节草”活跃时,正值副高减弱东退,而西边大陆还有一个高压,台风夹在东西两个高压之间,两边的引导气流正好相反,使其失去动力,只能靠着内力移动,所以呈现滞留少动的现象。
引导气流示意图(中国天气)
一次登陆后,“竹节草”呈现了一会向西一会向东的曲折路径,这其实与台风增强过程中中心替代、定位困难有关。当时台风内部眼区不明显,有多个小涡旋并存,此消彼长。定位时选择相对强的涡旋中心,这就使台风中心看起来飘忽不定。但它总体还是向西北行,并于30日下午在上海二次登陆。
“竹节草”部分路径示意图(中国天气网)
“竹节草”的多变还体现在它的强度和结构上,28日它东侧强西侧弱,明显的不对称,如果按照这个样子即便离宁波很近,对宁波的影响也不会很大。29日,不对称情况得到改善,基本是一个台风的样子,但它只有中心云区,北侧虽有所发展,但外围螺旋云雨带很少。30日凌晨,“竹节草”登陆前后强度不减反增,已经具备了一个典型台风样子,有眼区、密闭云区和螺旋雨带,近中心最大风力从8级增强到10级,达到强热带风暴级别,而其中心最低气压975百帕,接近于台风级别。登陆前后台风明显发展,这是非常少见的。
“竹节草”卫星云图
“竹节草”强度变化(中国天气网)
通常而言,台风登陆后受到陆地摩擦力和水汽供应截断的影响,会明显减弱。但“竹节草”登陆舟山时,海岛附近的水汽和热力条件仍然有利,更重要的是,此时高空出流条件好,增强了抽吸作用,这些有利因素抵消了不利因素,使“竹节草”还能“极限”再增强。
台风结构示意图(科普中国)
“半夜倾倒”的极端举动
虽然“竹节草”强度不算顶尖,但仍然使宁波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沿海海面最大阵风达12级。特别是降水出现了极端性,宁波全市过程雨量(28日8时到30日20时)全市平均189毫米并不算太大,但是最大12小时累积雨量(30日0到12时)全市平均145毫米,最大6小时累积雨量(30日3到9时)全市平均102毫米,有极端性,是什么导致“弱台风强影响”呢?
一是台风增强和滞留。“竹节草”增强时已经离宁波非常近了,主体环流很快就覆盖全市大部,造成雨强风大。大风与台风的强度有密切相关,因此沿海海面和内陆都出现了大风天气。“竹节草”滞留的时间很长,在距宁波100公里以内徘徊了长达6小时,长时间密闭云区影响,带来了持久累积的暴雨和大风。
二是高低空配置好。30日凌晨前后,由于低空急流的加入,在宁波附近上空出现了台风环流和西南气流的辐合。充分的水汽和能量、高空有强出流、再加上宁波特殊的山区地形抬升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剧烈,致雨条件好,雨量增幅明显,降水效率高。
种种因素叠加,造就了“竹节草”奇特的戏码,给我们的预报预警增加了很多难度,也提醒我们要加强递进式服务。大自然的“神奇”往往伴随着风险,需要我们尽更大的努力。
编辑:金净
审核:赵驰宇 唐燕玲 钱燕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