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消息称抖音已经推出了电影评分功能,并且不少电影评分已在平台上公开展示。例如《侏罗纪世界:重生》和《酱园弄》等影片的评分都可以在抖音上查看。从抖音的电影榜单来看,用户可以选择“全部”、“热映”和“待映”三种电影类型,以及“周榜”、“日榜”和“实时榜”三种时间范围,评分方式与豆瓣相似,用户只需点击“看过”并给出一到五星的评价。
抖音的评分机制秉承“来自观众”“有理有据”“一视同仁”的原则,平台鼓励用户基于真实的观影体验进行评分,力求打击虚假刷分行为,确保评分系统的公信力。尽管如此,目前抖音的电影评分功能覆盖的电影仍较为有限。与其他购票平台相比,许多第三方评分网站的评价准确度和参考性也存在一定问题,很多平台的评分并不能真实反映影片的质量。
电影评分的参考价值往往依赖于评分平台的底层逻辑。不同平台的评分机制存在巨大差异,可以理解为同一部电影在不同尺子下测量,评分结果自然大相径庭。以豆瓣为例,豆瓣的评分用户大多数为文艺爱好者和影评人,评分标准偏向艺术价值和叙事深度等“软性指标”。因此,一部富有深度的文艺片可能在豆瓣上收获高分,而普通的商业大片评分却可能偏低。豆瓣的“文艺滤镜”使其成为文艺青年的观影指南,但也常因其“小众化”而遭遇诟病。
与豆瓣不同,购票平台的评分则受到用户群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例如,猫眼和淘票票的评分,通常来自普通观众,其中不乏通过优惠或积分奖励引导观众给出高分的情况。购票平台的评分和票务销售直接挂钩,这使得评分不可避免地带有“票房导向”的作用,形成了“高评分—高排片—高票房”的循环。
然而,表面看似客观的评分背后,实际上有许多人为操控的痕迹,电影评分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口碑反馈,而成为了片方和观众之间的“战场”。最常见的操控手段便是水军刷分。在电影上映的前三天,片方可能会雇佣水军在各大平台集体刷分,以制造影片即将成为“爆款”的假象。你会发现一些平台上的评价文字高度雷同,这显然是水军的痕迹。
除了水军,另一种更隐蔽的手段便是“精准控分”。刷分团队通过分析平台的评分算法,控制高星和低星的比例,使得评分看起来更为“真实”,但实际上远离了观众的真实反馈。粉丝控评则让评分变成了“偶像保卫战”,尤其是流量明星主演的影片,粉丝们会涌入评分平台给出高分,同时举报负面评论,这种由粉丝主导的评分几乎没有参考价值,甚至可能误导普通观众。
不仅如此,一些平台算法的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评分失真。部分平台为了增加用户活跃度,会对活跃用户的评分进行加权,这样一来,少数人的意见被过度放大,导致评分的公正性大打折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高评分低票房”或“低评分高票房”的现象。其实,评分本身无法完全反映电影的“观看价值”。
对观众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解读评分背后的信息。猫眼和淘票票可以参考大众反馈,IMDb和烂番茄则提供了国际评价。当一部电影在多个平台获得高分时,通常不会让人失望;如果评分差异较大,那么很可能说明这部电影的观众群体出现了分化,此时,你需要结合个人的口味做出判断。
此外,短评和长评中的关键词也能提供一些线索:是吐槽“剧情拖沓”,还是批评“价值观扭曲”?是称赞“演技炸裂”,还是赞美“视觉震撼”?相较于纯粹的评分,我们更应该注重个人喜好。观影是极其个人化的体验,最好的观影时刻,莫过于你坐在影院,沉浸在故事的情感里,而非在屏幕上看到的冷冰冰的数字。如果一部电影能够让你产生共鸣,让你不自觉地流下眼泪,那么它就已经成功地触动了你。当你在闲暇时享受电影带来的放松,便达到了观影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