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寿光发布)
在第七代智能温室里,番茄植株通过物联网系统“自主”调节光照与水肥;在分子育种实验室,国产蔬菜原研种子实现进口替代,抢占高端种业市场;通过一个个农业大数据平台,全国菜价走势和种植建议实时推送至农户手机……当下的寿光,正以“数字+种业+标准”三核驱动,重塑中国现代农业的创新标杆。
从“大棚革命”到“智慧农业”,从“蔬菜之乡”到“全国菜篮子”,寿光不仅以年产值超千亿元的蔬菜产业托起农民共富梦,更以输出120余项蔬菜标准、服务全国的“寿光方案”,展现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这座始终站在田埂上望向世界的城市,不断书写农业发展的“未来式”。
1
科技赋能 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蝶变
7月8日,在位于古城街道的寿光格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温室里,番茄、辣椒、茄子等种苗郁郁葱葱,这批种苗即将发往浙江。
“今天是我们夫妻俩来寿光17周年纪念日。我们都是中国农科院的硕士,2008年同时应聘到北京一家种子公司,又一同来到位于寿光的分公司。当时正是‘洋种子’对中国市场‘攻城拔寨’势头强劲的时候,全球最大的十多家种子公司纷纷在寿光设立分支机构,‘洋种子’占领了寿光80%以上的市场份额。”寿光格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范燕山回忆道,“种子关系到中国农业的命脉,这个市场我们必须争,这是当时我们‘农业人’的共识,我们夫妻俩后来辞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开展蔬菜品种筛选、种苗生产、蔬菜育苗技术和设施蔬菜栽培技术培训。”
在寿光格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育种温室里,范燕山夫妇正在查看种苗长势。
为了摆脱对“洋种子”的依赖,寿光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种子革命”。
依托蔬菜产业优势,寿光建设了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寿光研发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平台先后落地,建设投用了山东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收集种质资源2.6万份,成为山东省第一批种质资源保护单位。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分子育种实验室,获批“农业农村部设施蔬菜种质创新重点实验室”。
“以前选育一个抗病品种需要3至5年,现在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周期缩短了一半!10年前,一粒种子就要几块钱。现在国产种子争气了,以西红柿为例,一粒种子价格不到一块钱,品质还更好。”在山东寿光蔬菜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的温室里,一串串“赤霞珠”西红柿挂满枝头,公司总经理刘欣庆心情舒展。
“十年一剑”育良种。目前,寿光市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277个,被纳入《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国家级蔬菜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布局。
寿光有“种”,寿光会“种”。
在寿光,15.7万个大棚鳞次栉比,85%的新建大棚配备了智能设施,手机成为“新农具”。以棚体高大化、管控智能化、操作轻简化为方向,寿光大棚不断迭代。
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林林介绍,最新一代大棚的单体占地面积由早期的2亩提升至8亩以上,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5%至20%。
寿光这片农业科技的试验田里,长试长新。在这里,寿光农业企业以中国智造突破空间与环境的限制,探索蔬菜生长的更多可能。
在帕劳群岛的远洋渔船上,潍坊寿光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集装箱改造的智能菜园每天能产出30公斤鲜蔬;在阿联酋的荒漠地区,智能菜园成为工人们的维生素补给站;在我国极地科考船上,来自寿光的智能菜园在极寒的冰原上培育出翠绿生菜。
翔天科技副总经理刘守城介绍,一个标准的集装箱一茬可种植叶菜5800株,定植后的生长周期为25天至30天,而在土中种植的叶菜需要60天才能成熟,并且集装箱植物工厂有很多优势:定植没有缓苗期,没有病虫害,节省人力,种植架还能调整高低。在刘守城看来,种植智能化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寿光不仅出良种、良技,还产良机。
夏日高温下,山东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的试验田里热浪滚滚。然而田里的农作物却似乎并不灼热,只见作物叶面油绿光亮。细看下,每条垄都有一根手指粗的水管,水珠从管中涓涓滴落,精准持续地灌溉到作物根部。
“以往这样的天气,作物早就打蔫了,我们不断改良水肥一体机,同时搭载物联网技术,结合AI算法自动调节水肥配比,实现精准灌溉。”山东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玉坤算了一笔账,这样的水肥一体机,比传统灌溉节水率提升60%,肥料利用率提高30%。目前,公司销售网络遍及国内,并远销非洲、中东、俄罗斯等海外市场。
在山东圣大节水科技有限公司,客户定制的移动灌溉首部即将装车。(通讯员 白宗建 摄)
一粒种,一棵菜。寿光用实践证明,唯有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农业全领域全链条,才能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让每一寸土地释放更大价值。
2
标准引领 “寿光模式”扎根世界
农业话语权的本质是标准制定权。寿光不仅输出产品,更输出技术和标准。
在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展厅墙上,挂有一张蔬菜运输路线图,上面写有“品质蔬菜一路向北”8个大字。“我们村主要种植西红柿,打造了‘崔西一品’品牌,一斤卖到20元,产品供不应求。”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手指路线图,“蔬菜从寿光出发,经天津、山海关、锦州等地,一路向北,走出国门,抵达俄罗斯莫斯科。”
在崔玉禄身后不远处,崔岭西村的智慧农业园区里一座座现代化温室整齐排列,这里的西红柿生产全程按照寿光制定的标准进行。
创新实行“国企集团+农业园区+职业农民”“联合社+合作社+新社员”等农业生产新模式,寿光建设了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田柳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等一批现代化高端园区,全部推行农资、技术、管理、检测、品牌、销售“六统一”标准化管理,实现了自动控温、自动喷滴灌、自动放风、自动施肥、自动卷帘“五个自动化”,辐射带动当地80%以上的农户进入标准化生产时代。
依托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寿光已累计有12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00余项地方和团体标准获批发布实施。随着“寿光模式”向全球推广,这些凝聚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寿光标准”正跨越山海,在全球农业领域落地生根。
在新疆阿克苏,当地引进寿光技术后,温室蔬菜产量提高了3倍,带动5000多户农民增收。
“我们这套标准,已经被二十多个省份引进应用。”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尹爱军介绍,围绕构建“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的全产业链体系,依托部省共建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寿光以设施蔬菜全产业链标准研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快建立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发展模式。目前,已在全国认定72家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标准化基地,蔬菜从种植到采摘的全过程,时时都有数据可参照。
“寿光标准”跨越山海,逐鹿世界竞技场。
在新西兰奥克莱地区,来自寿光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正协助连栋温室的基础施工,不久后这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连栋温室将成为当地标志性设施农业之一。
寿光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守波介绍:“这是我们在新西兰建设的第三批蔬菜大棚,像这样采用寿光先进技术、生产标准及设施蔬菜解决方案的种植园区,已在美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4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272个。我们要把‘寿光模式’推向全世界,让寿光大棚成为质量过硬、性价比高的代名词。”
“寿光技术解决了我们的种菜难题,按照寿光标准种西红柿,产量提高了40%。”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穆可汉德曾在中国留学,回国后,在家乡建起“寿光标准”的蔬菜大棚。在穆可汉德看来,发展设施蔬菜,除了建设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大棚,最重要的是蔬菜种植技术和生产标准的传播。
跨越山海、播绿全球。目前,寿光市已有30余家企业、合作社开展了农业领域的对外业务,覆盖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联农带农 “小农户”拥抱“大市场”
盛夏时节,清晨6点就已是天光大亮,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的彩椒交易市场车水马龙。“村村大棚通市场,菜多了也不怕,村头就能卖,现在一天能拉走三四车。”东斟灌村“棚二代”王春艳说。
在村头的现代农业园区,640座大棚鳞次栉比,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改革,东斟灌村全部耕地流转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5万元至6万元,去年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东斟灌村果菜专业合作社还将斟灌彩椒注册了“斟都”商标,提升了斟灌彩椒的知名度,走进广州、深圳、香港并远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2024年销售彩椒达到2万多吨,销售总额达1.5亿元。
从“种彩椒”到“卖品牌”,从“分红利”到“享服务”,东斟灌村党支部先后领办斟都果菜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资金互助合作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社互动、抱团致富的发展之路,让农民真正成为现代农业的参与者、受益者。
通过激活资源要素、打通产业环节、共享发展成果,在寿光,众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不只是经济组织,更是有温度的共富平台,打通产销全链条,引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目前,寿光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926家,在“中国农网”发布的2024中国农民合作社500强名单中,寿光市宪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寿光市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等15家合作社入选。
在寿光,联农带农,农民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作为,聚在一起是合作社,散开是全能型选手,实现着“交响”与“独奏”的同频共振。
“新农人的使命,不仅是把家乡的优质农产品送到千家万户,更要把现代农业技术和产业模式传播出去。”“90后”寿光姑娘曹子榆是一位地道的“农三代”,与父辈的传统耕作方式不同,她将农技知识和生活场景原生态地搬到了短视频上。她在作品里分享农作物的种植细节,从第一朵花开,到采摘第一颗果实;从科普农业知识和技术,到跟着她的镜头参加农产品销售。短短半年,她的快手账号粉丝量接近100万。
新农人不是单纯地回来种地,而是带着新思维、新方式去做资源整合,去充当一座桥梁。在寿光,一群手握手机的新农人改写了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场景。他们不仅自身掌握了一套拿来即用、行之有效的先进种植技术,更通过政策宣传、科技咨询、技能培训等方式,将实用技术传递给周边农户,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支点。
一手牵菜农,一手牵网红,寿光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一年开展培训985场,惠及农民7350人次。培训内容涵盖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30余项技术。通过“理论+实操”的模式,农民不仅掌握了新技术,还学会了使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市场行情。“种菜看数据,卖菜靠电商”正成为寿光菜农的新农技。
从一粒种子的突破到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从标准引领“走出去”到联农带农“强根基”,从蔬菜产业持续壮大到一座城市蓬勃发展,在寿光,科技创新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绿色引擎”,标准引领的示范效应持续放大,联农带农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新派融媒体记者:石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