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领先的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隐智科仪(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隐智科仪”)宣布,已成功完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上应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的整体搬迁工作。此次搬迁涉及20余个专业实验室、500余台(套)精密仪器设备及近万份实验样品,搬迁总里程达35公里,从旧址徐汇校区顺利迁移至奉贤新校区。在全程零事故、零损耗的前提下,隐智科仪不仅提前3天完成既定工期,更通过系统化的规划与实施,为校方构建了更符合现代科研需求的实验室运营体系,赢得了师生及校方管理层的高度认可。
科研搬迁:精密与效率的双重考验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其实验室涵盖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多个研究方向,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等一批高精度科研设备,部分仪器精度达到纳米级,对搬迁过程中的震动、温湿度控制、静电防护等均有严苛要求。
“不同于普通物资搬运,实验室搬迁是一项集技术专业性、流程严谨性、风险控制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隐智科仪项目负责人王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一台价值800万元的场发射扫描电镜为例,其核心部件电子枪的耐受震动值不能超过0.5G,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需稳定在23±2℃、50±5%RH,任何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设备性能衰减甚至报废。”
为应对这一挑战,隐智科仪组建了由12名资深工程师组成的专项团队,提前60天进驻实验室开展前期调研。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所有仪器进行建模归档,结合物联网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参数,最终形成包含186项技术指标的《搬迁可行性评估报告》。针对部分超宽、超重设备,团队联合高校机械工程系专家设计定制化吊装方案,仅为一台大型真空烧结炉就制作了3套备选运输支架。
协同作战: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
此次搬迁得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奉贤区政府等部门的专项支持。在跨区运输环节,公安交管部门开辟“绿色运输通道”,协调早晚高峰时段的通行权限;市场监管部门派出计量专家,全程监督设备拆装过程中的校准记录;校方则成立由学院院长牵头的协调小组,配合完成实验样品分类、危化品报备等前置工作。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师生们的参与热情。”隐智科仪现场调度员李娜回忆道,搬迁前夕,30余名研究生自发组成“仪器守护队”,协助工程师给精密设备裹上防静电膜,贴上包含设备编号、敏感参数、拆装顺序的“身份标签”。一位从事高温合金研究的教授还特意制作了《设备脾气手册》,详细标注每台仪器的“禁忌事项”,比如某台差示扫描量热仪“忌倾斜超过 15度”“开机前需预热4小时”等细节。
在数据安全方面,团队采用“双备份 +加密传输”方案,对实验室服务器内的8000余组实验数据进行云端备份,同时使用军用级硬盘保存离线副本。针对部分涉密科研资料,严格执行“双人双锁”管理制度,由校方保密专员与隐智科仪安全负责人共同全程监管迁移过程。
焕新升级:从“物理迁移” 到 “功能迭代”
与传统搬迁不同,隐智科仪此次创新采用“搬迁即升级”的服务模式。在设备重新安装阶段,同步完成实验室智能化改造:为通风橱加装人脸识别系统,实现“人走橱关” 的自动控制;给大型仪器配备能耗监测模块,通过APP实时显示运行状态;甚至重新规划了实验台布局,根据“实验流程动线”调整设备摆放位置,使样品传递效率提升40%。
“原来在老校区,做一次材料拉伸试验要在三个不同实验室间来回跑,现在新实验室按‘制备-测试-分析’流程环形布局,节省了大量时间。”参与试运行的博士生张同学展示着新实验室的智能管理系统,屏幕上实时显示各设备的预约情况、耗材余量、维护周期等信息,“通过校园网就能预约设备使用时段,还能收到耗材不足的自动提醒。”
据校方统计,新实验室启用后,大型仪器的共享率从原来的65%提升至89%,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平均48小时缩短至6小时。材料学院院长在验收仪式上表示:“这次搬迁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科研管理模式的革新,为我们冲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奠定了硬件基础。”
行业标杆:树立科研服务新标准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实验室整体搬迁资质的企业,隐智科仪已累计服务7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完成各类实验室迁移项目120余个。此次上应大项目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科研后勤服务已从简单的“搬运服务” 向 “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
上海市实验室管理协会秘书长在现场观摩后评价:“该项目建立的‘六维保障体系’(人员资质、设备防护、流程管控、应急响应、数据安全、验收标准),可作为高校实验室搬迁的行业范本。”目前,隐智科仪正联合华东理工大学编写《科研实验室搬迁技术规范》,计划将此次实践中形成的16项创新方法纳入行业标准。
随着最后一台设备完成计量检定并出具合格证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实验室搬迁项目正式画上句号。这场历时45天的“科研护航行动”,不仅实现了科研资源的安全迁移,更见证了我国科研服务体系的专业化升级。正如隐智科仪总经理在竣工仪式上所说:“每一台仪器背后都承载着科研梦想,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些‘科学利器’在新家园里发挥更大价值,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