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未来城市的图景——那些能够自我感知、动态调整、高效运行甚至具备韧性与可持续性的建筑与基础设施时,“智能建造”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正在深刻重塑全球建筑业的革命性浪潮。
智能建造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前沿科技,将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极大地提升效率、质量、安全性和环保水平。智能建造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对于人才的需求。
谈及智能建造,必然离不开同济大学,在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同济大学的智能建造专业位列全国第一,智能建造发轫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教育部2017年批准设置的“新工科”专业,也是国内首个智能建造招生专业。
同济大学发展智能建造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无与伦比的跨学科融合能力。智能建造绝非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多学科知识深度交叉、协同创新的复杂系统工程。
在同济,这绝非空谈,其强大的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毋庸置疑的基石,持续保持着世界顶尖的学术声誉和工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依托同样实力雄厚的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设计创意学院,以及新兴的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机构,同济构建了一个围绕智能建造的、几乎覆盖所有相关技术领域的超级学科集群。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更深刻融入人才培养的血液之中。智能建造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践行“产、学、研、教”融合理念。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壁垒,将土木工程核心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前沿领域深度交叉融合。核心特色在于行业深度参与:每门专业主干课程均引入企业专家共建,确保教学内容紧密对接行业最新技术动态与实际应用需求。课程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智能设计、智能施工、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案例,更着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能力。
同济大学还实行专业实践模式 (“1+2”),学生在完成约1年的校内集中课程学习后,将进入为期2年的企业专业实践阶段。实践环节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资深工程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实践内容需深度嵌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聚焦智能建造领域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学生需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并在实践中完成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最终提交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其专业实践成果经认定,可有效替代传统形式的学位论文成果。
选择同济大学的智能建造专业,绝非仅是选择一门新兴学科,这里拥有全国顶尖的学术排名、无可比拟的跨学科融合生态、深度嵌入行业脉搏的“产教学研”课程,以及突破传统的“1+2”双导师制企业实践模式。
在同济,你将系统掌握驱动未来建造的核心技术——从智能设计、机器人施工到智慧运维,并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锤炼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