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研萌新,你是不是也纠结过:这篇论文发表时,我的名字该排第几?通讯作者是啥?二作是不是等于“打酱油”?别急,今天咱们就用接地气的方式,谈谈论文署名。
一、作者署名,不是谁都能“上榜”的
如果一篇论文要署上自己的名字,要参与论文的哪些过程?
实质性贡献,参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或结果解读。撰写或修改,动手写论文或对核心内容修改过。确认终稿,点头同意最终发表的版本。责任担当,愿意为论文的学术诚信“扛雷”。
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谁是论文的C位
1.第一作者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论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同时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又是初稿的执笔人,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简单地说,就是干了70%的活儿,设计实验、跑数据、写初稿全包揽。
一作对于硕博毕业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博士。因为国内博士毕业要求至少需要一篇一作论文。而一作也能让自己的简历更加闪亮。因此,很多研究生都更注重一作的署名。
2.通讯作者
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投稿的时候期刊要求的。通讯作者会收到期刊所有的通知,包含审稿进度、同行评审意见以及审查结果等。通讯作者通常是隐形大佬,是导师或项目负责人,负责“运筹帷幄”,申请经费、把关方向、和期刊编辑Battle。投稿后所有邮件轰炸、审稿意见回复、甚至版面费支付都归TA管。
所以,最好是导师通讯+学生一作,这是师生合作的“黄金配置”。
三、二作、三作署名有意义吗?
二作,贡献量仅次于大佬,比如协助关键实验或数据分析。在普通职称评定或校内评奖时,二作也能“加点分”,但和一作差距宛如鸿沟。
N作,挂名末尾没有用?也不一定。主要看期刊含金量。在Nature级别的大刊上当第10作者,简历也能发光。
四、署名雷区千万别踩!
“赠送作者”:给没参与研究的领导或朋友挂名?当心被认定为学术不端。
“幽灵作者”:真正干活的人被隐藏(比如公司代笔),近年“论文工厂”因此翻车无数。
抢位大战:投稿后突然要求加名字?期刊编辑可能直接拒稿!署名顺序务必在投稿前全员确认。
五、求生指南,怎样保住自己的一作
项目启动时,和导师与队友白纸黑字约定署名规则,记录贡献分工。
投稿前,用作者贡献声明表(如CRediT系统)明确每人职责。
遇到争议,牢记中国科学院提醒:贡献度>资历,必要时找学术委员会仲裁。
论文署名不是“分蛋糕”,而是“分责任”。所有作者都是论文的“连带责任人”,万一数据造假,哪怕你是三作也得背锅。但是如果我们的署名被抢走,也要维护好自己的署名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