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9万,买个机器人回家?
说出来你不信,我当时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差点以为自己搅进了穿越剧。
会场里一堆“铁皮小子”摇头晃脑,动作一点不生硬,比我早上赶地铁还利索。
你要是没见过,真以为隔壁小明在玩高达模型。
可这场景,2024年,上海,热气腾腾地就在我眼前上演了,还带着点科幻片的后劲。
谁能想到,宇树科技直接把机器人价格砸到3.99万元。
用不着抢购券,也不用盯着直播间熬夜蹲秒杀。
早几年还觉得买机器人是富豪家小孩的特权,现在跟买部中端手机差不多。
想想那些年,机器人新闻一个接一个,资本市场炒得热火朝天,实际能进家门的有几台?
大多数厂商展台上放个模型,灯光一照,拍照发发朋友圈,大家心照不宣:这玩意儿,离我还有十万八千里。
然后特斯拉那边又来添把火。
马斯克一脸“我就是要卷死你们”的表情,Optimus V3甚至懒得磨叽第二代了,直接宣布明年量产、后年批量交付。
五年一百万台的flag插得又高又狠,后台的工程师估计都在抖腿。
别说,马老板这次确实有点东西,单靠MIM工艺砍成本,零部件一降再降,行业内小厂子看得直哆嗦。
你要说他是外星人,我都信。
其实机器人这事儿,远没表面这么热闹。
降价风暴一来,厂商个个喊着“全民普及”,但你真想一步到位?
别天真。
3.99万的R1,看着香,功能其实很克制,别指望开机就能像哆啦A梦一样啥都会。
性能、续航、情感交互……样样都能挑毛病。
拿来玩玩还行,真要替你做家务,怕是还得再等等。
话说回来,这不也挺像新能源车刚普及那会儿?
头几年谁不是买来当第二辆车练手,过个两三年才敢全靠它上下班。
这场风口下的狂欢,谁都想分一杯羹。
可细看产业链,机会还真不是雨露均沾。
核心零部件卡脖子,专利技术卡脖子,能把控全流程的寥寥无几。
你以为做机器人和做家电一样?
想多了。
供应链断个螺丝,全产业链一起停工。
最近有厂商高调融资,结果产品一上路,连个小孩都逗不乐。
互联网时代,炒概念容易,扛风险才见真章。
我经常想,这些机器人到底能不能和咱人类和平共处?
表面上看,科技是来“解放双手”的。
其实谁都明白,家政、安保、快递、老人陪护……每一步推进,都是对传统岗位的正面冲击。
前阵子还在热搜,快递小哥“铁饭碗”都快被人工智能敲碎,评论区一半人拍手,一半人焦虑。
产业升级听起来美好,普通人心里可没那么多安全感。
机器人服务产业链这事,不光是厂家拼技术、拼价格、拼广告。
未来真要成气候,更多看谁能做出“有温度”的产品。
别以为家庭市场就看参数,便宜好用谁不爱?
问题是,你让机器人陪孩子写作业,孩子不哭闹才怪。
你家小区门口换成机器人门卫,老大爷还不嘀咕:“这铁疙瘩懂不懂人情世故?”
说到底,比拼的还是谁能造出“有点人味”的AI,不是单纯的钢板堆出来。
说到这里,难免得提一句,网友的反应跟科技圈一样精彩。
有人看会场直播,弹幕刷得飞快:“机器人都能折衣服了,我妈看了都要下岗!”
也有段子手不服:“等哪天会打麻将了再来找我。”
这些吐槽,比行业报告更能说明问题。
大家嘴上调侃,心里其实还是盼着点什么。
毕竟,谁不想有个从不抱怨的“家庭帮手”?
说远了,人工智能大会结束那天,我路过展区,看到一排机器人正对着观众挥手。
有人停下来拍照,有人默默走开。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所谓的未来,其实离我们有点近,也有点远。
你说下一个科技风口会不会就是在我们家门口?
谁知道呢。
你家是更想要个能洗碗的机器人,还是更想要个会陪你聊天的?
留言区见,别做潜水党,毕竟,明天的世界会不会真的变样,说不定还得靠咱们一起吐槽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