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医生”登上热搜,到AI辅助系统遍地开花,AI医疗看似热闹,实则冷清。
一、AI系统为何频频“下岗”?我们该反思什么?尽管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医疗智能化,《“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智慧医院建设指南》等不断强调“人工智能”“智慧服务”“数据驱动”的关键作用,但现实中,大量医院部署的AI系统最终却陷入“边缘运行”甚至“停用搁置”的境地。
据多家医院实践反馈与业内观察,目前大量AI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功能闲置、调用频率低等问题,远未实现部署初衷,部分甚至“上线即搁置”。
这背后的根源是什么?不仅仅是技术不成熟,更是设计脱节、架构错误、场景误用。
这不仅反映在个别产品的问题,更折射出整个行业在“产品设计逻辑”“集成标准制定”“临床参与机制”等方面的共同缺位。
二、三大断层:AI医疗系统落地失败的真实原因1. 技术与场景脱节:高算法性能≠临床价值
很多AI产品开发之初以“模型准确率”为核心KPI,忽视了临床实际需求:
模型能识别肺结节,却不能嵌入医生查房流程;
模型能预测危机值,却无法被HIS系统触发响应;
模型结果展示在另一个独立系统,医护还得切换操作。
技术强≠体验好,AI不是“炫技”,而是要成为临床工具链的一部分。
2. 业务流程割裂:AI嵌不进医院主系统
很多AI产品“接不上主系统,进不了主流程”:
没有与 HIS、EMR、护理等系统打通,难以嵌入既有流程;
数据无法流通、权限无法同步、标准不统一;
只能另建平台、单独使用,变成“孤岛中的AI”。
缺乏流程原生性设计,是AI医疗系统最致命的短板之一。
3. 架构不统一:AI成“临时工程”,难以沉淀能力
AI医疗的底层架构大多“临时拼接”:
算法来自不同厂商,标准不一;
模型部署散落在各业务系统中,无法联动演进;
无统一AI服务平台,也无持续优化机制。
真正的AI医疗不是“有个算法+接个系统”,而是一种“架构级共建”:
以流程为轴构建触发路径;
以数据为网形成闭环回流;
以逻辑为核塑造自动演化能力。
这类产品,星之湖将其称为“玩具型AI系统”:看起来很智能,实际上没有融入医院真实工作流程。
割裂式体验:医护操作多个系统,信息跳来跳去,临床无增益;
低频次调用:系统上线却无人使用,AI“出现在系统里,死在流程外”;
无长效演进:不能自学习、自适应,难以积累医院经验与数据资产。
本质是:技术主义主导、系统集成缺位、临床流程缺乏参与,导致伪智能蔓延。
四、星之湖方法论:不是附加AI,而是重构智能架构1. 紧耦合设计:让AI“嵌进去”
AI能力深嵌到HIS、EMR、护理、药学等业务流程中;
AI结果能触发系统动作,而非“另起炉灶”;
医护操作主系统时即可调用AI,降低使用门槛。
AI不是外挂,而应是主干流程的智能引擎。
2. 平台原生融合:AI能力“融起来”
NovaLake H平台将AI作为底层原生能力;
支持模块组合调用、统一调度、数据闭环反馈;
模型持续迭代,自适应演进。
不是“部署一个模型”,而是“建设一套进化中的能力系统”。
3. 流程原生设计:从场景出发建AI逻辑
所有AI场景开发,以真实流程图构建触发路径;
质控、用药、随访等AI功能“生长”于流程之中;
临床、信息、产品“三位一体”共建共创。
流程即入口,数据即触发,决策即反馈。
一个有价值的AI系统,不是上线了多少功能,而是:
医生是否更专注患者?
护士是否更高效安全?
患者是否少跑一次腿、少填一张表?
技术的边界,应当以人本为核心。
结语:让AI不再是“边角展示品”,而是“临床工作引擎”AI医疗的未来,不属于单一品牌、单一项目,而属于整个行业的生态共建。
星之湖愿与政策制定者、医院管理者、行业同行一道,共同推动:
从项目化部署走向平台化演进;
从流程外挂走向智能主干;
从一次性上线走向持续自进化。
让AI成为医护手边的伙伴,而不是系统边角的摆设。
星之湖始终坚持:让AI“长”在平台里、“长”在流程中、“长”在医护使用习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