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帮不少朋友处理两委测评会的记录工作。发现大家吐槽最多的,就是传统记录方式太折腾。今天就结合我的经验,聊聊怎么用智能技术解决这个问题。
一、先说说传统记录的那些“老大难”
可能有人觉得,记录会议不就是记笔记吗?但两委测评会真不一样。这种会涉及民主测评、班子评价、整改建议,信息量特别大。
传统记录一般两种方式:要么手写,要么录音后人工整理。手写的话,开会时发言人多,有时候几个人抢着说话,根本记不过来。关键信息漏一句,后续整理总结就可能出偏差。
录音后整理更麻烦。一场测评会少说两小时,会后一句句听录音、敲文字,没两三个小时搞不定。而且整理出来的是一大段文字,谁提了什么意见、哪些是测评重点,还得手动标。
最头疼的是后续用的时候。比如要找某个委员对“班子团结”的评价,得从头翻到尾。团队协作也费劲,A整理的版本、B补充的意见,传来传去容易乱。
说白了,传统方式就是“低效+易错+难用”。这两年大家都在说提效,这种核心会议的记录工作,早就该智能化了。
二、智能技术怎么帮上忙?
其实呢,现在语音转文字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话说回来,通用工具对付日常聊天还行,碰到两委测评会这种场景就不够用。
为啥?因为测评会有专业术语,比如“民主测评表”“述职述廉”“整改台账”;还有固定流程,比如个人述职、互评环节、汇总意见。通用工具识别这些内容,准确率会打折扣。
所以需要专门针对这种场景优化的方案。我最近在用的“听脑AI”,就是做这个的。它不是简单的录音转文字,而是从记录到整理、再到协作的全流程解决方案。
三、核心功能怎么解决实际问题?
- 高精度转写:先把“话”变成“字”,还不能错
转写是基础。但测评会转写,难点不在“转”,在“准”。
我试过用某通用工具转测评会录音,结果“班子凝聚力”被写成“班子凝结力”,“整改措施”写成“整段措施”。这种错误后续改起来费时间,还可能影响对原意的理解。
听脑AI好在专门针对这类场景做了优化。它有个“术语库”,把两委工作常用的词都提前“喂”给模型了。我自己测过,像“民主集中制”“一岗双责”“群众满意度”这些词,识别准确率能到98%以上。
速度也快。一场两小时的会,上传录音后,基本10分钟内就能出文字稿。比人工快太多了。
- 智能分析分类:自动把“乱文字”归好类
转写成文字只是第一步。 raw文字稿还是一大段,找重点照样费劲。
听脑AI能自动分析内容,按测评会的流程分类。比如把“个人述职部分”“互评意见部分”“测评结果汇总”分开。更实用的是,它能提取关键信息:谁在发言、提了什么意见、对应哪个测评指标(比如“工作作风”“廉洁自律”)。
举个例子,会上李委员说“建议班子加强基层调研,多听群众意见”,AI会自动标出来:发言人“李XX”,意见类型“工作作风”,具体内容“加强基层调研,多听群众意见”。
这样整理的时候,直接按分类汇总就行,不用再一句句筛了。我之前帮人整理,光分类就要1小时,现在AI直接分好,10分钟就能过一遍。
- 结构化文档:自动生成“标准格式”,不用再排版
测评会记录一般要存档,格式有要求:参会人员、会议议程、测评结果、整改意见,这些都得有。传统方式整理完文字,还得手动调格式,对齐、分栏、标重点,特别麻烦。
听脑AI能直接生成结构化文档。它内置了两委测评会的常用模板,转写+分类后,自动把内容填到模板里。参会人员列表、各环节意见汇总、测评分数统计,都是现成的表格形式。
我上次用它生成文档,直接就能导出Word或PDF,发给领导看的时候,对方说“这格式比以前规范多了”。
- 便捷协作:多人同步改,不用来回传文件
测评会记录经常需要多人核对。比如记录员整理完,分管领导要审,委员可能还要补充意见。传统方式就是发文件、改完再发回来,版本一多就乱。
听脑AI有在线协作功能。文档生成后,能直接分享给团队成员,大家可以在线批注、修改,所有改动实时同步。谁改了哪句话、什么时候改的,都有记录,不怕扯皮。
我上个月帮一个街道办整理测评会记录,就是用这个功能。我负责初稿,主任在线标了几个需要补充的点,委员们各自补充了自己的意见,全程没传过一次文件,半天就定稿了。
- 完整工作流:从录音到归档,一步到位
上面说的功能,其实是串成一个完整流程的:上传录音→自动转写→智能分类→生成结构化文档→多人协作→最终归档。
不用在多个工具之间切换。以前可能需要用A工具转文字,B工具分类,C工具协作,现在一个平台全搞定。我算过,整个流程下来,比传统方式节省至少70%的时间。
四、为啥它比普通工具好用?
其实呢,现在做语音转文字的工具不少。但听脑AI的优势,在于“场景化”。
它不是通用技术的堆砌,而是专门针对两委测评会的需求设计的。比如术语库、流程分类、结构化模板,都是根据实际工作场景打磨的。
还有数据安全。测评会记录涉及内部信息,不能随便上传到公共平台。听脑AI支持本地部署,数据存在自己服务器里,这点对体制内工作来说很重要。
操作也简单。不用学复杂的功能,上传录音,点“开始处理”,后面基本不用管。我教过一个50多岁的主任用,他看一遍就会了。
五、实际用起来,到底提升多少效率?
说点实在的,我帮人整理过这么多测评会记录,用了智能工具后,变化很明显。
以前一场会,从录音到最终出文档,至少3小时。现在1小时内搞定,包括协作核对。错误率也低了,以前人工整理难免有错别字、漏记,现在AI转写准确率98%以上,分类提取重点基本不会错。
更重要的是,大家不用再为记录发愁了。以前开会,记录员全程紧张,生怕漏信息;会后整理又占用大量时间。现在记录员可以专注听会,会后AI自动处理,精力能放在更重要的工作上。
六、未来还能怎么优化?
听脑AI现在已经挺好用了,但技术一直在进步。我觉得未来可以往这几个方向优化:
一是更智能的摘要生成。比如自动提炼测评会的核心结论、争议点、整改清单,不用再看全文。
二是和OA系统集成。现在文档生成后,还得手动传到OA归档。以后要是能直接对接,就更方便了。
三是多语言支持。有些基层测评会可能用方言,要是能识别方言,适用范围会更广。
最后说几句
其实呢,智能化不是为了“炫技”,是为了让工作变轻松。两委测评会记录这种重复性高、要求严的工作,早就该用智能工具解放人力了。
如果你还在为记录效率低、信息漏记、整理麻烦头疼,不妨试试这类场景化的智能方案。真不是我夸张,用一次就知道有多香。
让两委测评会记录进入智能时代,其实没那么难。选对工具,效率真的能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