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的鲍恩航天港,万众瞩目之下,一枚寄托着澳大利亚航天梦想的银白色火箭——Eris,在发射台上巍然耸立。这枚高25米的火箭,肩负着将215公斤重的载荷送入太阳同步轨道的重任。然而,点火升空仅仅数秒后,原本笔直的火箭却突然如同醉汉般向左倾斜,尾部喷射的火焰也划出一道令人不安的弧线。仅仅14秒,这便是它与地球短暂的告别。随后,火箭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翻滚着坠向地面,化为一团升腾的火球和浓烟,将整个发射场瞬间照亮,如同白昼降临。
现场视频记录下了这令人扼腕的瞬间:火箭在离开发射台后,箭体便开始剧烈抖动,底部推进器喷出的火焰颜色也随之变化,从深邃的湛蓝逐渐转变为醒目的明黄,最终变为刺眼的亮白。当火箭倾斜角度超过45度时,一道耀眼的白光突然从箭体中部爆裂开来,坠地引发的冲击波甚至将附近监测设备的保护罩都掀飞。
值得注意的是,火箭制造商Gilmour Space在随后的事故通报中,特意强调了“发射台主体结构完好无损”这一细节,似乎意在表明此次事故的责任与地面设施无关。尽管火箭离地仅14秒便宣告失败,但遥测数据显示,其发动机实际持续燃烧了23秒。一位航空工程师分析道:“这就像是踩油门时方向盘突然卡死,控制系统或许还在竭力纠偏,但物理姿态已经彻底失控。”火箭的爆炸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经历了半空与地面两次撞击。第一次爆炸发生在空中,随后残骸继续坠落,最终引发了第二次更为剧烈的爆炸。
事实上,Eris火箭的失败并非毫无预兆。早在今年5月,它的前两次发射尝试就因技术故障而被迫取消:第一次是因为用于保护卫星的碳纤维整流罩发生电路短路,第二次则是箭载计算机突发供电异常。这两次延期无疑暴露了澳大利亚航天产业链的薄弱之处,即使火箭可以在本地组装,但诸如耐高温整流罩等关键部件仍然需要依赖国际供应链。而火箭采用的高风险固液混合发动机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发动机虽然在理论上具有成本低、易存储的优势,但其燃料燃烧的均匀性却极难控制。“想象一下同时点燃火柴和煤气灶,”一位推进系统专家形象地解释道,“固体燃料就像火柴,一旦点燃就无法调节;液体氧化剂则像煤气阀门,需要精密控制流量。两者的配合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失控。”
面对一片狼藉的发射场,Gilmour Space创始人Adam Gilmour却出人意料地宣称取得了“三大胜利”:火箭首次实现在澳大利亚本土制造、完整走完自动点火程序、全程采集到完整飞行数据。这种看似反常的乐观态度,实际上源于航天界一条残酷的法则,即首飞炸火箭往往比首飞丢火箭更“划算”。2019年,维珍轨道首次空射火箭失败后直接宣告破产,而SpaceX的猎鹰1号在前三次发射全部失败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继续投资的机会。
本次任务所搭载的载荷替代方案也揭示了小国航天的生存智慧。火箭搭载的并非昂贵的卫星,而是一罐重达40公斤的澳大利亚国民食品——维吉麦酱(Vegemite)。这种咸味酱料每公斤成本不足3澳元,总价甚至不到卫星的百万分之一。“用酱料模拟卫星配重是新兴航天公司的常见策略,”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既能测试火箭的承载能力,又无需担心坠毁造成污染或泄密。”
澳大利亚政府对本次发射寄予厚望,联邦科学部为此投入了500万澳元建设鲍恩航天港,希望能够借此撬动全球小型卫星发射市场。然而,Eris火箭的爆炸却无情地暴露了澳大利亚国家航天体系的先天不足:团队规模仅有230人,不足SpaceX的2%;全国卫星制造能力在全球航天竞赛排名中仅位列第38位,甚至落后于葡萄牙。在全球近地轨道约4500颗在役卫星中,仅有27颗产自澳大利亚。本土唯一在研的军用侦察卫星计划,迄今已延期三年。
Eris火箭的残骸正在刺激这个国家重新审视其航天产业战略:是优先发展商业火箭?还是先攻克卫星制造技术?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比修正火箭的飞行姿态更为棘手。这场耗资数百万澳元的“烟花秀”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不容忽视的技术漏洞?Gilmour Space为何在高调宣称“取得里程碑”?一个举国之力押注航天的国家,究竟还缺少哪些关键的拼图?这些问题,都值得澳大利亚航天界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