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行业中,手套是医护人员的必备防护装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在外科手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还能有效降低细菌感染和锐器刺伤的风险。当医护人员与病人进行接触时,医用手套更是他们安全的有力保障,能够有效地隔绝病菌,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近年来,医疗防护领域迎来了一种新型材质的医用手套——聚异戊二烯外科医用手套,简称PI手套。PI手套采用高品质聚异戊二烯(PI)为原料,打造出与天然胶乳外科手套相媲美的保护性能。它为外科操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有效守护了病人与使用者的安全,助力减少了交叉感染的风险。聚异戊二烯外科手套在原材料端长期依赖国际垄断资源(如 Cariflex、Zeon 胶乳),其独特的高纯度聚合与胶乳稳定性制备要求,直接导致生产成本高、批量一致性要求苛刻,这也是该产品无法快速平替天然乳胶的核心障碍之一。然而,近年来国内供应链正逐步补齐这一短板,典型如濮阳林氏等企业的新建异戊二烯胶乳项目相继落地,标志着国产化替代的可行性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阶段。未来 3~5 年,国内若能持续在聚合纯度、乳液分散与成膜一致性等核心工艺上攻坚并实现稳定量产,将有望逐步打破进口依赖,显著改善成本结构,形成规模经济,支撑其在更广泛手术场景中的替代潜力。
聚异戊二烯外科手套最初定位即是满足发达国家高端医院对低致敏、高舒适度的专科手术需求,这一属性决定了其价格带高、客户群集中且采购意愿稳定。后疫情时代,一次性防护手套产业进入去库存、去低端化阶段,全球医院与医护群体对院感安全性的预算相对刚性,愿意为差异化性能买单,聚异戊二烯的“高端低敏替代”逻辑愈发凸显。随着国内企业攻克原料和认证壁垒,未来有望在心血管外科、显微外科、神经外科等操作精度要求极高的手术室率先放量,随后通过降本扩容向部分普外科、牙科、麻醉等科室逐步渗透,替代天然乳胶的市场空间将持续释放。
面对欧美对中国医用手套加征关税、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与国际采购商“供应链多元化”趋势,聚异戊二烯手套头部生产商正逐步从单一产地布局转向多地化与海外生产。部分企业已在东南亚布局产能,通过当地自有或合资工厂规避贸易壁垒,并就近服务欧美高端医院客户,同时保障对全球原料供给的快速响应与库存周转。未来,聚异戊二烯手套的供应链竞争力将在“国内原料国产化 + 海外生产多元化”双轮驱动下加速成型。若同时叠加下一代环保可降解配方或抗菌功能型创新,聚异戊二烯手套有望借助差异化定位,巩固其在高端医用防护耗材中的不可替代性。
据QYResearch调研团队最新报告“全球聚异戊二烯手套市场报告2024-2030全球聚异戊二烯手套市场报告2024-2030”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聚异戊二烯手套市场规模将达到3.5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6.3%。
•. 聚异戊二烯手套,全球市场总体规模
•. 全球聚异戊二烯手套市场前11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基于2024年调研数据;目前最新数据以本公司最新调研数据为准)
根据QYResearch头部企业研究中心调研,全球范围内聚异戊二烯手套生产商主要包括HARPS Holdings、Hartalega Holdings Berhad、华新医材集团、WRP Asia Pacific Sdn. Bhd、Top Glove Corporation Bhd等。2024年,全球前五大厂商占有大约65.0%的市场份额。
根据QYResearch头部企业研究中心调研,全球范围内聚异戊二烯手套生产商主要包括HARPS Holdings、Hartalega Holdings Berhad、华新医材集团、WRP Asia Pacific Sdn. Bhd、Top Glove Corporation Bhd、桂林恒保健康防护有限公司、O&M Halyard、Ansell Limited、Mölnlycke Health Care AB、Sanko Kagaku Co., Ltd.等。2024年,全球前十强厂商占有大约83.0%的市场份额。
•. 聚异戊二烯手套,全球市场规模,按产品类型细分,标准型处于主导地位
就产品类型而言,目前标准型是最主要的细分产品,占据大约65.0%的份额。
•. 聚异戊二烯手套,全球市场规模,按应用细分,医院是最大的下游市场,占有72.5%份额。
就产品应用而言,目前医院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占据大约72.5%的份额。
•. 全球聚异戊二烯手套规模,主要生产地区份额(按产值)
•. 全球主要市场聚异戊二烯手套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