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WAIC 2025风向标
炫技不如实在干活
7月28日,为期三天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闭幕,如果要给本届展会按一个除“智能”外的标签,大概就是“灵动”了。
在现场有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参展,有打拳击的、有参与民乐表演的、有打麻将的,还有能帮你在货架上拿一瓶饮料的服务业机器人……静止不动的机器人越来越少,场馆都变得异常热闹。
此外,智能驾驶也在出租和货运行业显得更得心应手,智能装备则聚焦更多实用场景,例如支付、出行、搜索等等现实功能。
这也正应了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强所言:“无论科技如何变革,都应当为人类所利用、为人类所掌控,朝着向善普惠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也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本届展会上,“变得更实用”仿佛成了各家产品心照不宣的新生命线。
02
可用性成具身智能新标尺
为了向投资人、消费者证明机器人不再是PPT产品,它们必须动起来。
西南地区某家工业制造企业负责人今年去到了展会现场,他表示,尽管工业机器人早就在工厂应用良久,自己已经很了解,但具身智能仍然是新鲜事,“我不止想看到它们跳舞,还希望它们能早点来为我们所用”。
有同行回忆,去年参观者进入展览中心时,入目就是18个人形机器所组成的“十八金刚”,它们宛如博物馆的雕塑一动不动,单纯作为“吉祥物”。
而今年展会直接成了具身智能企业的练兵场,宇树、智元、银河通用等国内企业人形机器人使出浑身解数,在各类或娱乐或服务的场景中,展示自己的技术成果。
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北京银河通用,这次又展示了人形机器人“Galbot”在货架密集的商超现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操作能力——既能自主抓取软塑料、玻璃瓶、硬塑料瓶等多种样态的商品,还能无缝切换到工业分拣和垃圾拾取等不同场景。
今年3月,银河通用公布了无人药店的进展:Galbot可以24小时在50平米的无人店铺内执行5000种商品种类、6000个货道、10000多盒商品的盘点、补货、取送、打包等自动化全流程。银河通用还称,“单个新门店部署仅需1天”。
这种场景泛化能力以及效率令人印象深刻。不过,Galbot采用的是轮式底盘、双臂结构,没有双足跑动的技巧,但可以支持单臂10公斤、双臂20公斤的负载,这和其他人形机器人相比或许有些简化。
03
大模型主动“变小”
同样更注重展示自己产品实用性的,还有各家大模型。
和具身智能行业一样,参数、PPT已经不能说服看客,模型的实用性、成本效率和应用场景能否深度结合才是重点。参展的大模型厂商,无一不主打“用更少的算力成本,实现更精准的任务执行”。
不过,没想到本届大会仍有“百模大战”的余韵。
据悉,会议期间发布的产品数超过100款,不少企业赶着展会“热潮”连续发布多款大模型。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团队接连开源了四款大模型,包括面向电影级AI视频生成的通义万相2.2也开源亮相;智谱、月之暗面等企业的基础大模型,MiniMax M1、Kimi K2、智谱GLM-4.5都相继开源。
“现在的大模型公司平均每三个月出新版本,这必然要有很前瞻的判断,如果没有这种反应速度,在大模型时代你是做不到第一梯队的,肯定会被别人淘汰。”一家大模型厂商的负责人如此感慨道。
至于应用端,AI大语言模型的对话能力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垂直领域的专业程度成为了各个大模型产品差异化落地的抓手。
比如蚂蚁集团旗下的AI健康管家AQ,当你向它咨询问题时,可以得到全国269位三甲名医的即时反馈;南方电网也展示了首个电力行业大模型“大瓦特”,可用于客户对话、生产运行监测、调度优化决策等场景,据说在高频关键业务里机器人替代率可达到80%。
这种对商业价值的重视,也是本届展会“摒弃参数竞赛,转向直接生产力替代”最直观的表现。
04
感官的延伸
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
AI正在打破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当基础大模型越来越聪明,它的创新落地自然不必拘泥于软件,汽车、耳机和眼镜都将是我们进入虚拟世界的桥梁——就如同《纳尼亚传奇》中必须穿行其中而过才能抵达魔法世界的衣柜。
讯飞主打个人商务办公场景AI耳机显然已经收到打工人推崇:它能录音、速记,还能翻译。讯飞的同传能力,在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在开幕式上的演讲就已证明
科幻小说读者很熟悉的《银河系漫游指南》里,作者创造了一种神奇的宇宙生物“巴别鱼(Babel Fish)”,这种小鱼能进入耳朵,以脑电波能量为生,任何人在将其塞进耳朵后,都能即刻理解任何语言,轻松与外星人交流。AI同传耳机都有了,“巴别鱼”还会有多远?
除了耳机,AI加持下的XR眼镜或普通眼镜也异常吸睛,连阿里巴巴这类大厂也趁此机会推出新品,进军AI眼镜领域。
如果价格够低、功能能够稳定兑现,那么很快,它们就会成为我们的新“耳朵”和“眼睛”。正如机器人正在通过灵巧手来感知物理世界一样,我们也会用新的“眼睛”和“耳朵”构造新的感官地图。
05
灵巧手
具身智能的“最后一厘米”突围
“机器人是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灵巧手则是机器人的‘最后一厘米’!”——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富春对“灵巧手”的研判正在WAIC 2025上落地。
在WAIC 2025的聚光灯下,强脑科技(BrainCo)的Revo 2与雷赛智能的DH2015两款灵巧手产品同台竞技,标志着行业迈入技术奇点。
强脑Revo 2带来了触觉感知的突破性进展。这款灵巧手搭载的1024点阵式触觉传感器,使其具备了接近人类水平的材质辨识与力度反馈能力。通过创新的多模态传感器融合架构,视觉、触觉、力觉数据实现了实时闭环处理。更令人惊叹的是,基于端到端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Revo 2能够自主掌握工具使用技巧,调试效率提升了惊人的300%。
与此同时,雷赛DH2015则开辟了刚柔并济的新境界。其突破性的刚柔耦合仿生结构,彻底摆脱了传统刚性机械手的限制,模块化设计的创新应用,为大规模量产铺平了道路。而高强度轻量化材料的运用,则实现了3倍功率密度的提升,能耗降低40%,展现出卓越的工业应用前景。
“这标志着灵巧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临界点。”中国科学院机器人研究所张教授在发布会现场指出,“Revo 2的触觉感知与DH2015的刚柔控制,共同构筑了仿生手的完整技术拼图。”
06
轻量化革命
灵巧手迎来性能突破
灵巧手的“类人化”核心在于自由度,但每增加一个关节,往往意味着重量与能耗的攀升。在“以塑代钢”趋势下,高分子材料PEEK以其高强度、低密度特性成为金属的理想替代品。
中国科大研发的19自由度仿生灵巧手,采用形状记忆合金(SMA)人工肌肉驱动系统,重量仅0.37公斤,却实现2.5公斤负载,重量较传统方案降低40%。强脑科技Revo 2更是将重量压缩至383克(相当于6个鸡蛋),尺寸仅16厘米,逼近人类女性手掌大小。
而驱动作为灵巧手的动力系统,其正推动灵巧手向“仿生肌肉”进化。传统齿轮/蜗杆传动因体积大、灵活性低逐渐被复合传动方案取代。
主流选择是“空心杯电机+腱绳传动”组合,空心杯电机凭借无刷无齿槽设计实现高功率密度;腱绳传动模仿人体肌腱,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传递动力,显著降低自重并支持多关节协同,采用这一方案的灵心巧手L30从连杆传动转向腱绳传动,自由度提升至25个。
月泉仿生等企业更进一步,通过“仿生拉压体技术”实现驱动传动一体化,将人工肌肉执行器嵌入关节,兼顾柔性与力量输出。
灵巧手驱动系统的迭代
07
感知升级
从“盲人摸象”到全手覆盖
人类指尖分布着超3000个触觉感受器,对压力变化异常敏感,而机器人长期缺乏这种能力。2025年6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F-TAC Hand仿生灵巧手登上《自然·机器智能》封面,标志着触觉技术的质变——它在手掌表面70%区域覆盖高分辨率触觉传感器,空间分辨率达0.1毫米(相当于每平方厘米1万个触觉像素点),远超传统机械手仅在指尖设置单点力传感的局限。
WAIC 2025上的强脑科技的Revo 2则通过多模态触觉传感器融入手指结构,让这只灵巧手不仅能精准感知指尖受力信息,还能分辨物体硬度、纹理及受力方向,甚至感知接近物体的距离。“有了这套触觉系统,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握住’物体,还能‘感受’物体”,强脑科技现场工程师演示时强调。这种能力让机械手可以完成点燃火柴等极端精细的操作,实现“手眼协调”级的精细控制。
这些创新让机器人获得类人的触觉反馈能力。搭载类似技术的擎朗智能XMAN-F1,已能稳稳抓取豆腐、薯片等易碎物,甚至在爆米花制作场景中展现类人操作水平。
081
国内外技术路线大PK
当特斯拉Optimus灵巧手以22个自由度逼近人手极限时,中国的追赶者正通过独特的技术路径与成本重构策略,试图在这场高技术竞赛中实现弯道超车。
国内外技术路线大PK的核心其实是“腱绳传动”同“连杆结构”的路线差异,在海外市场,特斯拉Optimus Gen3、英国Shadow Robot等采用腱绳传动方案(自由度22~24个),强调灵活性与精密操作,但依赖高强度抗蠕变材料(如UHMWPE纤维),由于该方案中腱绳易磨损、张力控制复杂,需配合微型丝杠和张力传感器(如Optimus Gen3的复合传动设计),因此成本较高。
国内兆威机电、新剑机电等企业以连杆传动为主,自由度集中在6~20个。优势在于结构刚度高、量产成本低(较腱绳方案降低30%以上),但灵活性受限。
海外追求极致仿生性能,国内聚焦成本与工业化落地,其实是市场定位差异的反应——欧美瞄准高端服务场景,中国优先满足制造业需求。两条技术路线不是简单的优劣之争,而是不同产业土壤孕育的生存策略:一方追求极致仿生,为通用人工智能铺路;一方锚定商业化落地,让机器人先“能用”再“好用”。
09
编辑观点
技术路线终将回归场景本质
随着2025年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的到来,灵巧手战场将进入硬碰硬的产品验证期。届时,实验室里的自由度参数不再是护城河,能否在汽车装配线上拧紧螺丝,在手术室里传递器械,在家庭中端稳一杯水——这些场景的考验,才是技术路线的终极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