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宣布将深入实施《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形成“以创新促应用、以应用带创新”的良性循环。该政策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进入规模化落地新阶段。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蒋毅指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已具备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在产业降本增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方面作用凸显。政策将围绕两大方向推进:
- 规模化商业化应用:依托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例如,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进工厂/家庭已成趋势,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终端产品持续迭代。
- 优化创新生态:夯实算力、算法、数据等基础设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开源开放生态体系。同时,强化动态敏捷治理,提升安全能力,保障技术健康发展。
- 国内实践: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智·惠世界》案例集显示,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生产生活。例如,中缅英互译系统在缅甸强震救援中打通生命线;AI肿瘤筛查系统在新加坡医院降低漏诊率;AI光视联动巡检员在南非铁路提升调度效率;无人机+AI图像识别技术助力巴西电网复杂地形巡检。
- 国际合作: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参与全球治理,如贝壳找房“设牛”家装设计平台、蚂蚁集团数字蚂力AI云客服等,推动跨国场景落地。
据最新数据,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超7000亿元,连续两年保持20%以上增速。生成式AI占据市场30%份额,大模型备案数量达490款,覆盖20余省份。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IT总投资规模预计2028年达81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2.9%。
政策协同:多部门联动,构建生态体系- 工信部配套举措:实施“5G+工业互联网”升级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人工智能优势企业,支持专精特新发展,并加大财税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 地方实践:上海发布《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计划发放10亿元算力券、模型券、语料券,支持企业研发大模型及垂类应用,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专家分析,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将呈现三大趋势:
- 技术突破:深度学习、多模态AI等技术持续演进,量子计算、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加速融合。
- 场景拓展:从制造业向智慧城市、教育、金融等领域延伸,例如AI驱动的智能联络中心、个性化教学平台等。
- 治理升级:构建动态敏捷治理格局,平衡创新与安全,推动人工智能负责任发展。
国家发改委表示,将联合多部门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支持技术落地,并鼓励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率先探索。随着政策落地与生态完善,人工智能有望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