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知道吗?正在给你手机“赋能”的充电宝,还有可能是间谍的窃听器!
7月30日国安部发布警示,共享充电宝正成为境外间谍机构的“窃听中心”。
每一次扫码租借,都潜藏着被窃取个人隐私、甚至国家秘密的风险。
只能说,现在各国之间的信息战真是无孔不入,就连充电宝这样的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成为了间谍门争相占据的前线......
共享充电宝
手机“续命仙丹”成了最大“窃听电台”
共享充电宝原本是现代都市便捷工具。
在餐厅、商场、地铁站,看似随手扫码就能续命。
但国家安全部调查显示,从生产、制造、销售到投放各个环节,已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或别有用心的人渗透控制。
他们在设备内部悄悄加装仅比指甲盖还小的微型计算机芯片,成本不过几美元,却能建立隐蔽数据通道。
一旦用户插上数据线,几秒之内通道建成。
10分钟即可拷贝手机中所有通讯录、照片、视频、支付记录等敏感信息,比传统云备份速度还快。
更要命的是,这一硬件改造几乎无法从外观察觉。
充电宝内部元件
没有螺丝痕迹,接口与普通设备一模一样,非专业设备检测几乎石沉大海。
与此同时,攻击者还会在其中预植间谍程序、木马或后门。
当用户连接后,这些代码如电子寄生虫一般,悄然进入智能终端系统。
即使充电结束断开连接,依旧在后台运行,形成全天候监视模式。
如今,手机表现为异常发热、耗电飞快、运行卡顿、弹出广告等,均可能是恶意软件窃密活动的副作用。
更令人不安的是“权限诱导”这一心理技术。
在用户低电量焦虑时,弹出是否信任此设备、是否允许USB调试等提示。
调查显示,90%的用户会不假思索地点击信任。
共享充电宝
一旦授权,攻击者便绕过系统安全限制,获得对文件、摄像头、麦克风的深层权限。
从此,手机不仅是信息源,更成为窃听窃视工具。
这类技术背景与现代“电子寄生”技术不谋而合。
与此同时,间谍机构还通过共享充电宝后台运营数据,实施大规模数据分析。
他们可能非法获取用户的位置记录、使用频率、设备ID等。
通过AI建模分析用户习惯与群体特征。
从而精准定位敏感人群、预测活动规律,甚至用于评估社会动态、部署更精准的渗透行动。
这一数据汇聚型威胁表明, 即便你不连接改装充电宝,你的行为数据也可能被利用。
如今,公众对此类风险的认知还是不够充分。
共享充电宝
多数人仍坚信“我只是普通人”、自己没有国家秘密,因此无需在意。
少有人想到看似平常的充电行为,可能成为国家安全漏洞。
更糟的是,大多数人仅将充电宝窃密当做一件八卦,认为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种防线的松懈,为间谍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如今有报道称,某实验室测试,一部连接了改装充电宝的 iPhone,在短短数秒即可提取 1.2GB 数据,涵盖通讯录、相册、定位等敏感内容。
更有报道显示,从发现设备异常到意识到自己被窃密,往往长达 45 天。
这期间,间谍可反复取走关键信息,而受害者还浑然不知。
这种认知迟滞足以令国家秘密逐渐泄露殆尽。
共享充电宝
提高防范意识,不给外国间谍可乘之机。
尽管危机巨大,但国家安全部也释放了明确的防护方案,因此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只要遵循以下那些规则,情况就能好很多。
先从外观来讲,在选择设备时 必须提高警惕。
只信赖信誉良好的主流品牌官方投放点。
坚决不使用外观可疑、有拆卸痕迹或接口异常的充电宝。
避免捡拾“无主充电宝”、参与扫码送时长、地摊促销等免费诱饵活动。
这些极有可能是专门布下的陷阱。
另一方面,在连接使用时 必须果断拒绝非必要权限。
面对USB调试、文件访问等提示时,即便手机电量告急,也绝不能轻易点信任或允许。
充电宝
连接后若发现手机异常发热、耗电剧增、运行卡顿或莫名弹广告等情况。
应立即断线,安装权威安全软件扫描病毒,必要时恢复出厂设置并寻求专业帮助。
不要抱侥幸心理自己修复,避免延误最佳处置时间。
更重要的是,隐私习惯要常绷。
不在联网智能终端存储涉密信息,不将涉密设备接入共享充电工具,也不要带联网手机进入涉密区域。
只有从源头切断可能泄密的机会,才能构筑坚固防线。
不仅如此,市面上各大头部品牌也迅速采取了防范措施。
倍电、美团、怪兽、小电等头部共享充电宝平台均表示。
他们有专人定期检查设备,若充电宝被改装系统将报警提示。
公司业务员、运维人员会加强对柜体和机柜的监控。
共享充电宝
平台强调绝不会泄露用户信息,一旦收到可疑线索,会立即响应并加强线下监管,同时也欢迎消费者随时反馈异常情况。
不过行业专家指出,充电宝从制造、流通到投放环节极其复杂。
若监管链条有疏漏,恶意设备仍可混入市场。
毕竟,改装设备极度隐蔽,非技术检测难以发现。
因此公众的防护意识尤为关键。
除了上述措施,还推荐使用仅具充电功能的数据线、充电宝检测贴纸、电磁屏蔽充电舱等辅助工具。
这些工具看似简单,却能有效阻断恶意数据传输通道,
充电宝
特别适用于涉密人员或经常存储敏感信息的用户。
除此之外,小编这里还有不少常见的实用检查方法分享给大家。
比如,拿到充电宝后先摇一摇听有没有松动声。
查看接口是否正负极之外还有额外针脚或小孔,观察指示灯是否异常等。
如有异状立即放弃使用。
同时在小餐馆、路边摊等非正规场所,风险远高于正规商场设备。
凡遇扫码赠送时长、推广免费一小时等诱惑,谨慎为上。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既能保障个人隐私,也在日常行为中为国家安全尽一份力。
记住一句话, 保护好自己的信息,就是在为国家安全出力。
在了解这些风险后,我们使用充电宝时就要留个心眼,不给境外敌对分子可乘之机。
信源:上观新闻2025年7月31日关于“警惕!共享充电宝被植入程序,监视手机!美团、怪兽等品牌紧急回应”的报道
信源截图
结语
当初插上共享充电宝只图续命之便,万万没想到可能搭上了隐形的“间谍航班”。
如今,国家安全部的警示如一盆冷水浇醒我们。
7.55亿人、每年上亿次充电行为,已成为潜伏在城市中的巨大安全漏洞。
下次再遇到共享充电宝,别只想到省电,更要想到安全,为自己,也为国家筑起一道无声但有效的防护墙。